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94章 秋雨里的老寒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雨缠缠绵绵下了三天,葆仁堂的门槛被踩出浅浅的水洼。午后,一个穿厚棉裤的老爷子拄着拐杖挪进来,每走一步都“哎哟”一声,额头上沁着冷汗。

“陈大夫,林大夫,快给看看我这腿。”老爷子把拐杖往墙角一靠,重重坐在诊凳上,掀起裤腿——膝盖肿得像个发面馒头,肤色发亮,一按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

陈砚之刚把晒干的牛膝收进药柜,走过来蹲下身,指尖在膝盖周围轻轻按了按,又捏了捏老爷子的脚踝:“张大爷,这腿是不是一到阴雨天就加重?夜里会不会麻得睡不着?”

张大爷连连点头,疼得倒抽冷气:“可不是嘛!昨晚雨下得大,我这腿就跟被冰锥扎似的,翻个身都费劲。贴了膏药也不管用,反而起了一片小红疹子。”

林薇这时端来温水,瞥见老爷子小腿上果然有串淡红色的丘疹,赶紧拿出纱布蘸了温水帮他擦了擦:“这是对膏药过敏了。您是不是还贴的去年剩下的那种麝香壮骨膏?”

“是啊,”张大爷叹口气,“想着没过期就用了,谁知道越贴越糟。”

陈砚之直起身,摸了摸老爷子的脉,又看了看舌苔:“脉沉迟,舌淡苔白腻,膝盖又肿又凉,按下去还回弹慢,这是典型的寒湿痹阻证。您这老寒腿,是年轻时受过寒吧?”

“可不是嘛!”张大爷拍着大腿,“年轻时候在冷库当搬运工,冬天穿单裤都敢往外冲,现在报应来了!”

林薇已经取来药包,里面是紫苏叶、生姜片和粗盐,正用微波炉加热:“大爷您先别急,我给您做个热敷。这药包能散寒,比膏药温和,不容易过敏。”她把热乎乎的药包敷在老爷子膝盖上,又用弹力绷带轻轻固定好,“您试试,是不是比膏药舒服点?”

张大爷舒服得哼唧了一声:“哎,这热乎劲儿真透骨!比那膏药强多了,不刺痒。”

“那是自然,”陈砚之笑着打开药方纸,“林薇这药包是按‘温经散寒’配的,紫苏叶能散寒解表,生姜温胃散寒,粗盐导热性好,三样搁一块儿,比单靠麝香膏药靠谱。”他笔尖在纸上动起来,“我再给您开个内服的方子,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克,专门治腰膝疼痛,往下半身走,引药到膝盖;桑寄生12克,补肝肾还能强筋骨,您这腿不光是寒,还虚着呢;秦艽10克,能祛风除湿,治风湿痹痛最管用;细辛3克,别看量少,能把风寒湿邪从骨头缝里拔出来。”

林薇在一旁帮着碾药,闻言补充道:“大爷,我再教您个外洗的法子。用艾叶、透骨草、威灵仙各30克,煮水晾到温乎,每天泡腿20分钟。这三样都是温性的,能把湿气从皮肤里逼出来。”

“泡完能立马见效不?”张大爷搓着手,眼里透着期待。

“哪能那么快,”陈砚之写完方子递过去,“这病得慢慢调。我这方子加了牛膝10克,能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引血下行,让药效专门往膝盖走;再加点白术12克、茯苓15克,您舌苔腻,说明有湿,这俩能健脾祛湿,从根上减少湿气生成。”他顿了顿,又叮嘱,“千万别再贴那麝香膏药了,您皮肤敏感,再过敏就麻烦了。”

“哎哎,记住了!”张大爷接过方子,又指了指膝盖上的药包,“这热敷包能让我带回家不?热乎乎的真得劲。”

“当然能,”林薇笑着打包了几个药包,“这里面的料用完了,您自己加紫苏叶和生姜进去,微波炉加热就能用,比买现成的膏药划算。对了,泡腿的时候别加凉水,晾到40度左右就行,太烫反而伤皮肤。”

陈砚之这时正在药柜抓药,一边称独活一边说:“大爷,这药得煎40分钟,头煎二煎混一块儿,分早晚两次喝。喝的时候别空腹,饭后半小时再喝,免得刺激胃。”他把抓好的药递给张大爷,又加了一小包甘草,“这是单独给您的,怕药苦您喝不下,每次煎药时放3克,能调和味道。”

张大爷捏着药包,感动得直抹眼睛:“你们俩比我那儿子都上心!我这腿折腾了十年,看了多少地方都没好利索,今儿来你们这儿,总算找着门路了。”

“您放心,”林薇帮他把药包系在拐杖上,“坚持热敷、泡腿、喝药,过阵子就能利索点。对了,天冷了记得戴护膝,别穿薄裤子,冷库那活儿要是还干,可得做好保暖,别再逞能了。”

“不干了不干了,”张大爷拄着拐杖站起来,膝盖果然比刚才灵活多了,“这就回家煎药去!等我好了,给你们送面锦旗!”

看着老爷子的背影消失在雨幕里,林薇收起药包:“这老寒腿看着真遭罪,年轻时不注意,老了全找上来了。”

陈砚之点点头,把独活和桑寄生的药斗盖好:“所以说‘治未病’重要啊。回头咱们在门口贴个告示,提醒街坊邻居天冷注意膝盖保暖,尤其是年轻时受过寒的。”

雨还在下,药包的热气透过窗户飘出去,混着屋里的药香,在雨丝里织成一张温温的网。林薇把晾干的艾叶收进布袋,陈砚之在记账本上写下“独活寄生汤”,两人相视一笑——这秋雨里的葆仁堂,不仅治着病,更暖着心,就像爷爷说的,医者仁心,说到底,不过是把别人的疼当自己的疼,认真对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