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04章 膏香续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夏的蝉鸣刚起,葆仁堂的药圃里,薄荷窜得老高,绿得发亮。陈砚之蹲在青石台前,手里捧着块温热的膏药坯,正按爷爷教的法子“续脉”——用掌心反复揉搓,让膏体里的药劲儿顺着纹路匀开,黑亮的膏体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光。

“砚之,张大爷的膏药得加多少麝香?”林薇抱着个陶罐从里屋出来,罐子里是研细的药粉,“他儿子说老爷子贴了三贴,膝盖能打弯了,就是夜里还觉得冒凉气。”

陈砚之头也不抬,指尖捻着膏药边缘:“加半钱就行,多了燥得慌。他那是寒凝血瘀,光靠麝香通脉还不够,得配着艾叶炭。”他往膏药里撒了点灰黑色的粉末,“这艾叶炭是去年端午收的陈艾烧成的,温经的劲儿比生艾叶沉,能往骨头缝里钻。”

林薇刚把药粉拌匀,门帘就被推开,张大爷背着个布包进来了,步子虽慢,却不用人扶了。“小陈大夫,小林姑娘,”他把布包往柜台上一放,“看看我给你们带啥好东西了!”打开一看,是些晒干的艾草,叶片厚实,带着股清苦的香。

“这是我在老家后山采的,比市场上的厚实多了。”张大爷拍着大腿笑,“我那老伙计见我腿好了,非让我问问,他那风湿能不能用你们的膏药。”

陈砚之接过艾草闻了闻,眼睛一亮:“这艾草好,能熬三锅好膏药!您那老伙计啥症状?是红肿发热还是凉飕飕的疼?”

“跟我不一样,”张大爷挠挠头,“他说膝盖总发烫,摸不得,贴暖宝宝就更厉害,大夏天还得用凉毛巾敷着。”

“那是湿热痹阻,得用‘清解膏’。”陈砚之转身抓药,“林薇,取黄柏、苦参各一两,碾成粉,这俩是苦寒的,能清湿热。再加点青黛,既凉血又止痒,免得他贴了起疹子。”

林薇碾药的石碾子转得飞快,药粉簌簌落在碗里:“我记得爷爷说过,治湿热得‘透’,不能光堵。要不要加点头道麻油熬的紫草油?”

“加半两,”陈砚之往膏药里兑了点紫红色的油膏,“紫草油能活血,还能防膏药太燥伤皮肤。你看,他的舌苔肯定黄厚腻,脉滑数,这是湿热郁在经络里,得用苦寒药透邪,再用紫草油顾着点气血,不然清得太狠,人该虚了。”

正说着,张大爷的老伙计被儿子扶着进来了,老人穿件薄褂子,膝盖上果然敷着块凉毛巾,一进门就说:“小陈大夫,听说你这膏药能治怪病?我这腿,中西医都看了,就是好不了,天越热越遭罪。”

陈砚之让他坐下,伸手按了按膝盖,皮肤滚烫,还微微发肿。他又看了看舌苔,果然黄腻得像抹了层酱:“大爷,您这是湿热裹着痰浊,堵在关节里了。我给您开两贴‘清解膏’,再配个口服的方子。”

他提笔写方子,笔尖在纸上沙沙响:“苍术12克,燥湿健脾,脾不生湿了,关节里的浊物才能少;黄柏10克,清下焦湿热,专对付您这膝盖发烫;薏苡仁30克,利水渗湿,让湿气从小便排出去;再加6克牛膝,引药下行,专攻膝盖。”

林薇这时已经把膏药摊好了,青灰色的膏体透着点凉意:“大爷,这膏药里加了薄荷脑,贴上去凉丝丝的,您试试。”她小心翼翼地往老人膝盖上贴,避开红肿最厉害的地方,“每天贴四小时就行,别贪多,揭下来要是起小水疱,那是湿气往外排呢,抹点紫草油就好。”

老人刚贴上,就“嘶”地吸了口气:“哎?真凉快!比敷毛巾舒服多了,这股劲儿能钻到骨头里去。”

张大爷在一旁看得直乐:“我就说小陈大夫的膏药管用吧!我那时候贴上去是热乎,你这是凉快,真是神了!”

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旧药箱:“这就叫辨证施治。”他打开药箱,里面是些油纸包好的膏药,“你们看,这贴是温经的,黑中带红;那贴是清解的,黑中泛青,看着都是膏药,内里的药性差着十万八千里。”

陈砚之把药方递给老人的儿子:“这药熬的时候放三枚大枣,顾着点脾胃。喝完别喝冰水,不然刚清下去的湿热又该卷土重来了。”

老人的儿子拿着药方,感激得直点头:“我们在大医院开的药膏,用着也止痒,就是去不了根,还是你们这膏药实在。”

送走客人,林薇把张大爷送的艾草晾在竹竿上,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陈砚之,你说这膏药是不是跟人一样,也有脾气?”她指着竹竿上的艾草,“有的喜温,有的喜凉,得顺着性子来。”

陈砚之正在给膏药贴标签,闻言笑了:“可不是嘛。就像爷爷说的,行医就像熬膏药,得有耐心,火候到了,药劲儿才能续上。”他拿起块刚做好的膏药,凑到鼻尖闻了闻,当归的醇、独活的烈、麝香的窜,混在一起,正是葆仁堂的味道——那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也是街坊邻里们最踏实的依靠。

蝉鸣渐密,药香漫出半条街,和着薄荷的清凉,在初夏的风里慢慢荡开。青石台上的膏药还温着,像一脉不断的暖流,续着老辈的手艺,也续着医者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