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21章 寒温并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雪这天,葆仁堂的炭盆烧得正旺,陈砚之蹲在药碾旁,正碾着块琥珀色的没药,粉末簌簌落在青石槽里,混着乳香的甜香漫开。林薇坐在窗边翻医案,忽然抬头笑:“砚之,你看这则医案,光绪年间治‘寒包火’的方子,用麻黄配石膏,咱们昨天那个病人不就是这情况?”

陈砚之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药粉:“可不是嘛,张大哥又怕冷又发烧,喉咙疼得像吞了刀片,正是外寒里热。”他凑过去看医案,“这方子用麻黄三钱、石膏一两,石膏倍于麻黄,就是怕麻黄助热,这‘寒温并调’的法子,现在用着也合适。”

话音未落,门帘被“呼”地推开,张大哥裹着件军大衣闯进来,鼻子红得像个灯笼,手里攥着包纸巾,一进门就打喷嚏:“陈大夫,林姑娘,我这病邪乎得很,吃了退烧药就降,过俩小时又烧起来,喉咙疼得连水都咽不下。”

林薇赶紧递过杯温盐水:“先漱漱口,能舒服点。”她摸了摸张大哥的额头,“还烫着呢,得有39度吧?”

“38度9,”张大哥漱着口说,“昨天去医院查了,说是病毒性感冒,开了些西药,吃了也不管用。”

陈砚之示意他坐下,伸手搭脉:“脉浮紧,舌尖却红得发亮,苔白中带黄。您这是‘寒包火’,外面裹着层寒气,里头却烧得厉害,单用退烧药就像往沸水里加冰块,当时管用,过会儿还得烧。”

“那咋办啊?”张大哥急得直搓手,“我工地上一堆活儿等着呢,再歇着就要扣工资了。”

“得内外一起调,”陈砚之拿起笔,“我给您开个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开表散寒,把外面的寒气透出去;生石膏清里热,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里头的火气散出来;再加杏仁、桔梗,宣肺止咳,您不是总咳嗽吗?这俩药能把痰往上引,好咳出来。”

他把药方推过去:“煎药时注意,麻黄得先煎五分钟,撇去浮沫,不然喝了心慌。石膏要打碎了下锅,煮的时间长点,药效才能出来。每天一副,分三次喝,喝完盖着被子微微出点汗,别大汗淋漓,那样伤正气。”

林薇已经从药柜里拿出个青瓷瓶,里面装着深褐色的药膏:“张大哥,这是新配的利咽膏,我加了玄参和麦冬,您看,质地稠稠的,含在嘴里慢慢化,能缓解喉咙疼。”她倒出一点在勺子里,“您试试,有点苦,但后味是甜的,加了蜂蜜的。”

张大哥含了一勺,咂咂嘴:“哎?真不那么疼了!比含服片舒服,那个太凉,含完胃里发空。”

“您这喉咙疼是‘热结’,不是单纯的燥,”林薇盖好瓶盖,“所以不能用太凉的药,得用玄参这种‘润凉’的,既能清热又不伤胃。这药膏里还加了胖大海,泡着喝也行,您拿回去,两种用法换着来。”

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块生姜:“砚之,他这方子是不是该加两片生姜?外面的寒气重,生姜能助麻黄散寒。”

“爷爷说得是,”陈砚之赶紧在药方后补了“生姜三片”,“我光顾着清里热,差点忘了助散寒的药。”

张大哥拿着药方刚要走,又被林薇叫住:“对了,您这几天别吃辛辣的,也别喝酒,昨天听您说晚上喝了点白酒,那等于给火上浇油。”

“知道了知道了,”张大哥挠挠头,“为了早点好,啥都能忍。”

送走张大哥,林薇刚把药膏瓶放回柜里,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红棉袄的老太太,手里拎着个布包:“小陈大夫,我来换膏药,上次那个贴了三贴,膝盖好多了。”

陈砚之上前扶她坐下,见老太太膝盖上的旧膏药边缘有点卷边,笑着说:“王奶奶,您这膏药贴得太靠上了,得往下挪挪,贴着髌骨才管用。”

“老眼昏花了嘛,”老太太笑着说,“昨儿让孙子帮着贴的,那孩子毛手毛脚的。”

林薇已经把新膏药在炭火上烤软,边贴边说:“奶奶,这次的膏药加了制川乌,是炮制过的,毒性小,温经的劲儿却比上次大。您看,这膏药颜色发黑,那是加了松香,能让膏药贴得更牢,冬天不容易掉。”

陈砚之给老太太搭着脉,忽然道:“您这脉比上次有力了,但还是有点沉,说明寒气没去净。我给您把内服的药调调,加味当归和川芎,这俩是活血的,血活了,寒气才散得快。”

老太太点点头:“我就信你这调调改改的方子,不像有的大夫,一个方子开到底,不管用也不变。”

“中医讲究‘随证加减’,”爷爷在旁搭话,“就像做饭,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淡,得跟着口味调。病也是这样,今天和明天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方子自然得变。”

林薇贴好膏药,用绷带轻轻缠上:“奶奶,您回去记得用艾叶水泡脚,泡完马上擦干,别着凉。我给您的那包艾叶,是加了花椒的,驱寒的劲儿更大。”

老太太乐呵呵地走了,陈砚之看着她的背影笑:“王奶奶这病快好了,再贴两贴就能停了,开春巩固一下就行。”

“还是您辨证准,”林薇收拾着药膏盘,“刚开始她又肿又疼,您说不能用猛药,得慢慢温通,果然现在好多了。”

爷爷这时端来两碗姜枣茶:“来,喝点暖暖。行医就像走棋,得看一步想三步,不能只顾眼前。就像张大哥那个‘寒包火’,光散寒不行,光清热也不行,得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来,才能除根。”

陈砚之接过茶碗,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散开。窗外的雪下得密了,炭盆里的火噼啪作响,葆仁堂的药香混着姜枣的甜,在这小雪天里,酿出了最踏实的味道。林薇看着陈砚之低头核对药方的侧脸,忽然笑道:“等下咱们熬点腊八粥吧,加了红豆、薏米,能祛湿,正好给张大哥留一碗,他要是来复诊,能暖暖身子。”

“好啊,”陈砚之抬头笑,“再放把桂圆,补补气,他发烧耗了不少正气。”

爷爷坐在窗边,看着他们一个写方一个备料,手里转着两颗核桃,眼底的笑意像炭盆里的火,暖融融的。这葆仁堂的日子,就像这辨证施治的方子,温温缓缓,却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