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漠的晨光穿透薄雾,将龙国基地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中心广场上,基地队员与支援团队的同胞们并肩而立,手中挥舞着鲜红的国旗 —— 经过三天的物资整理与磨合,两支队伍已完全融合,此刻正共同迎接第一卷故事的收尾时刻,也一同开启团队发展的全新阶段。林舟站在人群前方,望着眼前一张张充满斗志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 —— 从最初带着小队在沙漠中搭建临时营地,到如今建成功能完善、人才济济的生态社区,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都将成为赤漠战略中最珍贵的记忆。

“全体立正!升国旗,奏国歌!” 随着林舟的口令,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朝阳中缓缓升起,基地队员与支援团队成员齐声高唱国歌,歌声在空旷的沙漠中回荡,激昂而坚定。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 —— 支援团队队长陈峰曾参与过南极科考,却从未想过能在赤漠与同胞们共同见证这一时刻;基地老队员小王,从营地初创时就坚守在这里,如今看到越来越多同胞加入,终于实现了 “不再孤单作战” 的心愿。

升旗仪式结束后,一场特殊的 “故事分享会” 在广场上举行。基地队员们轮流讲述着过去半年的经历:老郑回忆起物资短缺时,大家分食最后一包压缩饼干的场景;李娜分享了第一次在种植区收获沙棘籽时的喜悦;小张则讲述了搭建专属通信渠道时,队员们用身体护住设备抵御沙尘暴的惊险瞬间。支援团队的成员们也纷纷打开话匣子,陈峰讲述了为适配赤漠铁矿,国内钢铁厂连夜改造生产线的故事;李娟分享了农业团队在西北试验区,用赤漠智能灌溉技术让沙漠变绿洲的成果;王强则拿出手机,展示了家人录制的祝福视频,视频里孩子们齐声喊着 “叔叔阿姨加油,为祖国争光!”

“以前总觉得赤漠是遥远而荒凉的,直到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有最坚韧的同胞,有最温暖的情谊。” 支援团队的年轻技术员小林,在分享结束后动情地说,“我带来了国内最新的无人机勘探算法,以后咱们找矿脉、监测生态,效率能再提升一倍!” 他的话刚说完,广场上就响起热烈的掌声,基地队员小李立刻上前,与小林约定下午就去测试新算法,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分享会的最后,林舟拿出一本厚厚的 “赤漠纪念册”,册子里记录着基地从初创到现在的每一个关键瞬间 —— 第一张临时营地的照片、第一份铁矿检测报告、第一株沙棘苗的生长记录、第一次国际合作的签约仪式……“这本纪念册,是第一卷故事的见证,更是我们共同的回忆。” 林舟将纪念册递给陈峰,“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为这本纪念册续写新的篇章。” 陈峰郑重地接过纪念册,翻到空白页,写下 “同心协力,共赴新程” 八个字,随后基地与支援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册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也将所有人的心意紧紧相连。

在汇合后的总结会议上,林舟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第一卷的关键成果,屏幕上滚动的画面,将半年来的蜕变一一呈现:

生存基础从 “无” 到 “有”:从最初仅能遮风挡雨的临时帐篷,到如今功能完善的模块化板房、恒温仓库、智能车间;从依赖国内空运物资,到实现水、食物、部分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能为合作国家提供资源支持。“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在种植区收获沙葱时,大家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现在咱们的种植区不仅能供应日常食用,还能制作沙葱腌制品,成为特色储备食物。” 李娜指着屏幕上的种植区对比图,眼中满是自豪。

资源开发从 “零” 到 “优”:成功发现黑石峡谷高纯度铁矿脉,伴生的钒元素为国内特种钢材生产提供关键原料;采集 15 种沙生植物种子,其中 3 种珍稀品种为农业科研注入新活力;通过万倍具现技术,累计为国内输送可转化资源 2.3 吨,带动工业成本降低 18 亿元,农业种植面积扩大 10 万亩。“咱们现在每月能提炼 300 公斤高纯度铁矿,通过万倍具现后,相当于为国内提供 3000 吨特级炼钢原料,这在半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老张激动地说。

技术创新从 “跟跑” 到 “领跑”:研发智能滴灌系统,节水率达 75%,被推广到西北荒漠治理;搭建专属通信渠道,实现量子加密传输,为极端环境通信提供 “中国方案”;与印国、巴国开展技术合作,将赤漠技术推向国际,彰显大国担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经联系咱们,希望能将智能灌溉技术纳入全球荒漠治理指南,这是对咱们技术的最大认可。” 王工自豪地展示着联合国的函件。

团队协作从 “小” 到 “大”:从最初的 10 人小队,发展到如今 50 人的多元化团队,涵盖地质、农业、通信、医疗等多个领域;与国内 20 余家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 4 个国家开展友好互动,构建起 “资源共享、技术互通” 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前遇到问题只能靠自己摸索,现在不管是设备故障,还是技术难题,都能快速找到专家支持,这就是团队壮大的力量。” 小张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