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陆总,你的白月光我会治 > 第302章 苏蔓恰到好处的补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2章 苏蔓恰到好处的补充

论坛上周慕深与沈清澜对“灵感缪斯”一词的联手拆解,如同一场优雅而精准的外科手术,剔除了提问中隐含的性别偏见,将两人的合作关系牢牢锚定在纯粹的专业与平等基石之上。这不仅赢得了在场专业人士的尊重,也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巩固了沈清澜作为顶尖科学家的公众形象。

然而,总有人不甘心于这样的“纯粹”与“平等”,试图在已然清晰的画面上,添上几笔属于自己的、暧昧的颜色。

就在论坛结束后的第二天,一篇署名为某知名文化评论家的专栏文章,悄然出现在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平台上。文章盛赞了沈清澜的学术成就与周慕深的远见卓识,但笔锋一转,开始探讨起“天才科学家背后的情感支撑”这一话题。文章没有明说,却用极其隐晦而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灵魂共鸣”式的合作,暗示周沈二人之间可能存在超越普通合作伙伴的、深刻的情感联结与精神契合。

这篇文章写得极其巧妙,通篇没有一句确凿的指控,却通过氛围渲染和心理揣测,将一种浪漫的想象植入读者心中。它迅速在特定的文化圈层和喜好八卦的公众中流传开来,为周慕深和沈清澜的“合作关系”,蒙上了一层引人遐想的薄纱。

就在这层薄纱刚刚飘起,尚未完全落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加入了这场“解读”。

苏蔓接受了另一家生活方式类杂志的专访。采访的主题原本是围绕她“战胜病魔、重获新生”的心路历程。在访谈的最后,记者似乎不经意地提起了近期备受关注的周慕深与沈清澜,以及那篇关于“灵魂共鸣”的专栏文章。

镜头前的苏蔓,穿着素净,气质温婉,她微微垂下眼帘,露出一段纤细脆弱的脖颈,唇角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混杂着追忆与释然的浅笑。

“慕深哥哥……周先生他,一直以来都是个对精神世界要求很高的人。”她的声音轻柔,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怀念,“他欣赏的一直是那种……内心丰富、独立坚韧的女性。就像……就像沈医生那样。”

她抬起眼,目光清澈地看向记者,语气真诚得令人动容:“看到他们能在一起合作,取得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我真的很为他们高兴。真的。”

她顿了顿,仿佛陷入了某种回忆,声音更轻了些:“其实……以前我就觉得,他们身上有种相似的特质,都很专注,都很……纯粹。现在想来,或许那种彼此理解和吸引,早就埋下了种子吧。只是当时……唉,都过去了。”

这番话语,如同画龙点睛的一笔,精准地“补充”了那篇专栏文章留下的想象空间。

她没有直接肯定周沈之间有私情,反而以一种“前任”的豁达姿态送上祝福。

她提到了“以前”,提到了“埋下种子”,巧妙地利用了时间上的模糊性,引导人们去猜想周沈二人的关系或许早已非同一般。

她强调周慕深欣赏“独立坚韧”的女性,并将沈清澜归为此类,无形中将沈清澜从“平等合作伙伴”的位置,轻轻推向了“符合周慕深审美标准的特殊存在”。

这番“恰到好处”的补充,经由杂志发布和网络传播,迅速与那篇专栏文章形成呼应。在一些看客的解读中,沈清澜与周慕深的合作,似乎不再那么“纯粹”,而是掺杂了某种早已有之的、心照不宣的“特殊情感”。沈清澜的成功,仿佛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她恰好符合了周慕深的“理想型”。

这波舆论,看似温和,实则阴毒。它试图从根本上瓦解沈清澜靠自身实力挣来的专业形象,将她的成就部分归因于一段莫须有的、与男性合作者的“浪漫”关联。

沈清澜在实验室里看到助理小心翼翼转来的相关链接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甚至没有点开细看,只是对助理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以后这类与研究工作无关的报道,不必再转给我。”

她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自证清白。在绝对的学术实力面前,这些捕风捉影的舆论,如同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即破。

然而,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静澜苑内,一直关注着沈清澜所有消息的陆寒霆,在看到苏蔓那段采访视频时,胸腔里那股早已麻木的痛楚,再次尖锐地苏醒。

苏蔓的话,像一根毒刺,不仅坐实了他心中关于周沈关系“不单纯”的猜忌,更让他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因为沈清澜与苏蔓的“相似”而选中了她。

一种被双重背叛、又自我厌弃的狂怒,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看着视频里苏蔓那副“真诚祝福”的虚伪面孔,再想到沈清澜可能早已与周慕深暗通款曲,只觉得无比恶心,也无比……绝望。

苏蔓这“恰到好处”的补充,

没能动摇沈清澜分毫,

却成了压垮陆寒霆的、

又一根,

带着毒液的,

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