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封装帧精美的邀请函,像一颗被投入深潭的石子,沉入了抽屉底层,却并未真正沉静。它在沈清澜看似如常的日常之下,悄然搅动着暗流。一种久违的、名为“犹豫”的情绪,开始在她精心构筑的平静壁垒内,滋生蔓延。

她的生活节奏依旧,看诊、巡寨、教导阿雅,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一丝不苟。但在那些工作的间隙,在独自整理药箱的片刻,在深夜提笔书写健康档案的停顿中,日内瓦那个遥远而清晰的名字,会不受控制地浮现。

她开始不自觉地,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她所建立的这一切。

看着“互助菜园”里那些长势良好的蔬菜,她会想,这种依托社区内生动力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在资源更为匮乏、观念更为保守的其他地区,能否复制?

看着龙阿婆用当地草药为一位风湿痛老人做艾灸,效果显着,她会思考,这些宝贵的民间智慧,如何能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验证,让更多人受益?

甚至,当她为阿雅讲解一个简单的生理知识,看到她眼中豁然开朗的光芒时,她会意识到,基层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教育和赋能。

那个国际讲台,似乎提供了一个将这些来自泥土的、零散的经验,提升、整合,并推向更广阔天地的可能性。她的分享,或许真的能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惠及更多像望北镇一样被遗忘的角落。

这个念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吸引力。

然而,另一种力量,同样强大,在将她向后拉扯。

那是她对现有生活的深度依恋,以及一种近乎本能的、对重归喧嚣的抗拒。

她想起阿雅依赖的眼神,想起李阿公每次看到她时,那浑浊眼睛里瞬间点亮的光,想起龙阿婆将她视作忘年交,毫无保留分享祖传药方的信任。望北镇早已不是她工作的地点,而是她重新构筑的家,是她灵魂的栖息地。离开,哪怕只是短暂的离开,都像要从一棵刚刚扎稳根系的树上,强行剥离。

更重要的是,那个“外部世界”,不仅仅代表着学术交流与更大影响力,它也与那段被她主动遗忘、刻意回避的过往,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她不确定,重新踏入那个光鲜亮丽的圈子,是否会像打开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她耗费巨大心力才得以平静面对,或者说,才得以成功“遗忘”的一切。

她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一条路,通向更广阔的天地,带着将微小光芒汇聚成炬、照亮更多黑暗的可能,但也伴随着重遇过往幽灵的风险。

另一条路,固守于当下的安稳与宁静,继续做“阿澜”医生,深耕这一方土地,守护眼前看得见的、具体的人。这条路安全,踏实,却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画地为牢。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阿澜”与“沈清澜”之间,并非彻底割裂。那个拥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宏大叙事能力的“沈清澜”,或许正是“阿澜”能在这片土地上做出独特贡献的深层基石。完全回避前者,是否也意味着限制了后者的潜力?

这种撕裂感,在她看到陈默默默送来新打制的、用于分装药材的小木盒时,变得尤为强烈。他什么也没问,只是将做工精致、带着松香味的木盒放在窗台,然后像往常一样沉默地离开。他的守护,代表着这片土地对她最纯粹的接纳,也代表着一种她一旦离开就可能辜负的深情。

抉择,像一块逐渐增重的石头,压在她的心上。

她没有与任何人商议。龙阿婆或许会理解,但无法替她做出选择;阿雅还太小;小刘则未必能理解这背后的复杂纠葛。

这必须是她独自做出的决定。

夜深人静时,她会再次拿出那封邀请函,就着煤油灯昏黄的光,反复阅读上面的字句。目光在“核心发言人”和“独特经验”这些词汇上停留,也在那优厚的差旅安排和日内瓦的会议地址上掠过。

犹豫,如同窗外的夜雾,浓稠而潮湿。

她需要找到一个答案,一个既能对得起自身价值,又能守护内心安宁的答案。

这个答案,不在外界,只在她与星辰对视的、沉默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