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户部尚书周大人一脸愁容地诉说着困难,手里的账册翻得哗哗响:“皇后娘娘,北境战事已经耗费了国库近七成的存银,如今府库里实在是空得见底了,连官员的俸禄都要暂缓发放,实在拿不出太多银子赈灾啊。”

工部尚书则急得直跺脚,强调道:“修缮江堤之事刻不容缓!眼下汛期还没过去,若是再下雨,江堤恐怕会有更多处溃决,到时候受灾的百姓就不止这三万人了!”

还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御史提议,通过增加江南地区的商税来筹集赈灾银两,却立刻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新朝刚建立三年,百姓本就还在恢复元气,加税无疑是雪上加霜。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都将目光投向了端坐在上首的皇后,等着她拿主意。

谢流光静静地听着他们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她反复翻阅着奏报和户部呈上来的钱粮账目,脑海中飞速思考着对策。

增加赋税?绝对不行,新朝刚刚建立,让百姓休养生息才是根本之策,若是因为赈灾而让百姓怨声载道,反而会得不偿失。

动用国库储备?如今国库确实捉襟见肘,就算勉强凑出银子,也未必能支撑到赈灾结束。

忽然,她脑海中闪过一段模糊的记忆,前世似乎也发生过类似的江南水患,当时朝廷应对不及,导致流民四处逃窜,甚至有人趁机煽动百姓造反,最终酿成了不小的祸患。

而那一次,好像是江左十三行率先站出来,联合江南的商户们,主动捐献钱财和物资,协助官府搭建临时安置点、发放粮食,才慢慢稳定了局势……

一个清晰的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成形。

她放下手中的奏报,目光扫过在场的大臣们,声音清晰而沉稳:“天灾无情,百姓何罪之有?增加赋税会侵扰百姓,绝不可行。国库虽然紧张,但赈灾救民,也是朝廷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因为国库空虚就置百姓于不顾。”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更加坚定:“传本宫懿旨:第一,即刻从国库拨付白银二十万两,粮食五万石,让漕运衙门动用最快的船只,以最快的速度运往江南灾区,先缓解灾区的燃眉之急,安抚好受灾百姓的情绪,避免出现流民作乱的情况。第二,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告示,号召江南的富商巨贾,尤其是江左十三行这样有实力的商帮,积极捐献财物,协助官府开展赈灾工作、修缮江堤。凡是捐献财物达到一定数额的人,由当地官府勒石记录他们的功劳,并且可以根据他们的贡献大小,授予相应的荣誉职衔,比如‘修职郎’‘登仕郎’这类散官头衔,虽无实权,却能光耀门楣。第三,命令工部立即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官员,携带本宫的手谕和部分银两,前往灾区勘察江堤的损坏情况,尽快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所需的银两,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共同筹措,地方官府可以从今年的赋税中预留一部分,后续再由朝廷补足。”

她这一番安排,既体现了朝廷的担当,没有将赈灾的压力全部转嫁给百姓,又巧妙地借助了民间的力量,减轻了国库的负担,避免了过度消耗国力,同时还将功劳与名誉作为激励手段,让富商们愿意主动捐献,可谓考虑得面面俱到。

几位辅政大臣听到这番话,先是感到惊讶,随后低头仔细思索起来,越想越觉得这办法可行,不由得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户部尚书周大人更是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神情,连声道:“娘娘这个办法好!既解了赈灾的燃眉之急,又不用让国库过度消耗,老臣这就去安排银两和粮食的调拨。”

“皇后娘娘圣明!”几位老臣齐声称赞道。这一次的称赞,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多了几分真心实意。

谢流光面色依旧平静,提起笔在奏报上批下懿旨,盖上皇帝留下的监国印信,递给一旁的内侍:“将懿旨快马送出去,让各部门尽快执行。”

“是,娘娘。”内侍恭敬地接过懿旨,快步退了出去。

看着大臣们领命退下的背影,谢流光轻轻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太阳穴。监国以来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总算是顺利过去了。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望向北方的天空。

萧长恂,你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守护着国家的边疆,我在朝堂上为你稳固这江山基业,处理好国内的事务。

我们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方天地。

手握权柄的感觉,确实……令人着迷。

看着自己的决策能影响万千百姓的生计,能让朝堂稳定运转,这种成就感是在后宫中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但她始终清楚地记得,这一切的根基是什么——是皇帝的信任,是百姓的支持,若是失去了这些,再大的权柄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她转过身,对侍立在一旁的墨画低声吩咐道:“你去一趟沈行首那里,告诉她,朝廷现在需要江左十三行的力量,让她牵头组织江南的商户捐献,若是此事能办得漂亮,本宫和陛下,绝不会亏待忠心为国家效力的人。”

“是,奴婢这就去办。”墨画恭敬地应道,悄悄退了出去。

权力,既要会用,也要懂得如何借助外力。

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大事,只有懂得团结可用之人,才能将事情办得更好。

这条监国之路,她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她,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

谢流光处理江南水患的懿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各地。朝廷拨付的银粮尚在途中,号召富商捐输的榜文已贴遍了江南各州府。

消息传到江左十三行总舵,总行首沈万川捻须沉吟。

他自然明白这是皇后在给他,给十三行一个表现的机会,一个真正进入新朝权力核心视野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