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谢流光则开始着手准备接手监国事务,萧长恂只要得了空,就会把日常政务的处理流程、几位辅政大臣的性格与能力、朝中各派系之间微妙的关系,一一向她细致剖析,连官员之间私下的牵扯都毫无保留地告知。
半个月后,钦天监选定的出征吉日终于到来。
城郊校场之上,五彩旌旗在风中猎猎招展,士兵们的明光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萧长恂身着一身银白戎装,腰佩七星剑,身姿挺拔如松,立于高高的点将台上,举行誓师出征仪式。
文武百官穿着整齐的朝服,整齐地站在台下,为皇帝送行。
谢流光身着明黄色皇后朝服,头戴缀满东珠的凤凰珠冠,手牵着同样穿着小小太子袍服的萧承曦,站在百官队伍的最前方。
曦儿似乎感受到了现场肃穆的气氛,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小手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乖乖地站在那里,不哭也不闹。
萧长恂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最终定格在谢流光母子身上。
他走下点将台,脚步沉稳地来到他们面前,先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顶,又看向谢流光。
“朕走了。”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终只化作了这三个字。
“臣妾与太子,每日都会在宫中为陛下祈福,期盼陛下早日凯旋。”谢流光微微屈膝行礼,声音平静,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萧长恂又弯腰,轻轻捏了捏儿子的脸颊:“曦儿,在宫里要听母后的话,不许调皮。”
“曦儿听话!等父皇打跑坏人,带好吃的回来!”小家伙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吐字却十分清晰,引得周围几位大臣偷偷笑了起来。
萧长恂脸上也露出一抹难得的笑意,不再多言,转身利落地上了马,接过内侍递来的鎏金马鞭,向前一挥,高声道:“出发!”
号角声响起,大军缓缓开拔,马蹄声如同雷鸣般响彻天地,扬起的烟尘滚滚,渐渐向北方的天际线散去。
直到军队的末尾消失在官道尽头,谢流光才缓缓直起身,牵着儿子的手,转身面向身后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阳光洒在她的朝服与珠冠上,让她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金色的光晕里。
她面容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悄然弥漫开来:“陛下御驾亲征,为国家抵御外敌,守护北境百姓。本宫奉陛下旨意,暂时代理监国之职。”
她的声音清亮悦耳,通过殿前侍卫的传声,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希望各位臣工,都能坚守自己的职责,同心协力,共同守护国家的安稳,等候陛下凯旋!”
百官齐声躬身行礼,声音比平日更显恭敬:“臣等谨遵皇后娘娘懿旨!”
从这一刻起,大周王朝的权柄,暂时交到了这位年轻皇后的手中。
回到宫中后,谢流光没有立刻前往皇帝平日里处理政务的乾清宫,而是先回了椒房殿。
宫女们早已备好温水,她卸下沉重繁琐的朝服,换上了一身石青色常服,只在发间插了一支碧玉簪,虽简约却依旧不失威仪。
她将曦儿交给可靠的乳母和嬷嬷,严厉下令让她们细心照顾好太子的起居,无论是饮食还是课业都要严格把控,没有重要的事情不得随意打扰她处理政务。
随后,她带着贴身宫女墨画,移步前往乾清宫偏殿——这里已被收拾妥当,将成为她临时处理政务的地方。
几位辅政老臣早已在殿外等候,户部尚书周大人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账册,似乎在反复核对数据。
这几人中,既有萧长恂的心腹重臣,也有前朝留下的沉稳老臣,个个都是历经朝堂风雨的精明干练之人。
见到皇后到来,他们纷纷上前行礼,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与探究,毕竟让皇后监国,这在大周开国以来还是头一遭,即使在前朝,皇后监国的例子也是少之又少。
“诸位大人请起身。”谢流光在主位上坐下,语气平和却不失庄重,“陛下将朝中政务托付给本宫和诸位,今后朝中之事,还望各位大人不吝赐教,与本宫一同同心协力,处理好每一件政务。”
她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态度谦和,但言语间透露出的决断之气,却让在场的大臣们不敢有丝毫小觑。
接下来的几日,日常的政务奏章如同雪花般源源不断地呈送上来。
谢流光处理得极为迅速,她本就聪慧过人,再加上萧长恂离京前的悉心指点,还有前世那些模糊的记忆以及对人心敏锐的洞察力,往往能一眼就看出奏章中的关键所在。
对于任免官员、拨付粮草这类常规事务,她依照惯例快速批红;对于地方上上报的灾情、官员之间的争议这类存在分歧的事情,她便召集几位辅政大臣共同商议,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再做出条理清晰、处置公允的决断。
短短三天下来,几位辅政大臣心中最初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与赞叹。
这位皇后娘娘,竟然真的有处理政务的才能!并非只是依靠皇后的身份胡乱指挥,反而对朝政运作的细节了如指掌,连户部账册上的细微差错都能一眼识破。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第九日的清晨,一份来自江南的加急奏报被送到了乾清宫偏殿,瞬间打破了朝堂表面的平静。
奏报是江苏巡抚亲自上奏的,上面说今年夏天江南连日暴雨,江水暴涨,导致江堤有五处发生溃决,淹没了上千顷良田,受灾的百姓多达三万余人,如今灾民们流离失所,只能在高地搭棚暂住,恳请朝廷紧急拨付钱财和粮食用于赈灾,并尽快派遣工匠修缮溃决的堤坝。
这绝非小事,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民变,动摇国本。
几位辅政大臣接到消息后立刻赶来,彼此间意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