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瓦盆村 > 第7章 正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今晚,是瓦盆村的“正名”之夜。

自从一个多月前,在那场关于“一千二百六十四块七毛三分”公积金如何使用的激烈讨论会之后,瓦盆村的未来,便与老账本,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张德旺在他那间木工房里,办起了“识字班”。

这一个多月里,林福来、吴老虎、赵铁蛋,在张德旺的指导下,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啃”完了那二十年的流水账。

而今晚,就是他们向全村人汇报“发掘成果”的时刻。

晒谷场中央,依旧是那张大方桌,依旧是那两只一百瓦的大灯泡。

桌上,除了那摞旧账本,还多了一块用粉笔写得密密麻麻的小黑板,上面清晰地列出了这笔公积金的每一笔“隐藏”来源和“动用”去向。

全村人又一次聚集于此。

村支书李长山站了起来,他指着黑板:

“乡亲们,今天请大家来,不是为了再讨论钱该怎么花。上次大伙儿已经定了,这笔钱,要用来办咱自己的瓦器厂!今天,是想让大伙儿都明明白白地知道,这笔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到过哪里去!”

他转向林福来:“福来,你跟大伙儿说说。”

林福来站起身,这是他第二次站在全村人面前。他走到黑板前,指着上面的一行字:

“大家看,这笔公积金,最早的一笔,是在1963年,那年风调雨顺,村里大丰收,除了交公粮、留口粮,还多出了三百斤余粮。当时的老会计陈敬德,没有把这笔余粮记到总账上,而是用暗语,记在了账本的夹页里,写的是‘备荒,三百石’。”

他又指向另一行:“从那以后,每逢丰年,陈会计都会用类似的方法,‘藏’下一部分盈余。到1968年之前,这笔‘看不见的家底’,已经积攒到了三百多块钱和近千斤粮食。”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向人群中的刘三奶。

“三奶,六八年的事,您是亲历者,您跟大家伙儿说说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老人身上。

刘三奶是先让大家看她的脚,她撩起裤腿,露出干瘦小腿和一双天足。

在她的脚踝上,有清晰可辨的疤痕。

“这是当年吃观音土,吃得浑身浮肿,烂了以后留下的疤。六八年那场大旱,地里的庄稼,连根都干死了。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断了粮。先是吃树皮、草根,后来……后来就开始吃观音土。”

听的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的老人,都已经红了眼圈。

“人饿急了,是没道理可讲的。村里开始有人闹,说要把集体的牛杀了吃肉。是老陈会计,站了出来,他打开了那个谁都不知道的地窖,把存下的粮食和钱都拿了出来,他说,这是咱瓦盆村的救命钱,谁要动牛,就先从他身上踩过去!”

“那笔钱,那批粮,让咱全村人,多吊了三个月的命,硬是撑到了秋后第一批救济粮下来。可老陈会计自己,却因为整天把口粮省给村里生娃的婆姨和下不了床的老人,得了水肿病,他脚上的疤,比我的还深。”

刘三奶的声音哽咽了,她抹了抹眼睛。“后来,七五年修水库,也是这笔钱,垫付了买炸药和工具的钱。七九年倒春寒,也是这笔钱,让咱村抢在邻村前头,买到了救命的农膜……”

她转过身,指着那摞账本,声音陡然提高:“你们说,这钱是啥?这不是钱!这是人命!是咱瓦盆村磕磕绊绊,从牙缝里、从土里刨出来的一条活路!”

晒谷场上风吹过,灯泡在电线上轻轻摇晃。

“我提议,”李长山郑重地对着全村人说,“这笔公积金,咱们一分不动,全额投入瓦器厂。往后,厂里每年盈利,都要先提出一成,重新存回这个‘备荒账’,这个规矩,得给子子孙孙立下!”

“同意!”吴老虎第一个喊了出来。

“同意!”

“同意!”

这一次,不再有任何杂音。全村人的手都举了起来。

会议结束后,人们围着黑板和账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指着上面的名字和数字,给自己的孩子和孙子,讲述着那些过去。

林福来站在人群之外,看着这一幕,内心激荡。

“人心比账本要复杂得多,钱聚到一堆容易,人心要聚到一处,难。”

刘三奶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他身后。

“三奶。”林福来转身。

“不过,今晚,老婆子我算是看到了,这人心啊,要是有了根,就不怕风吹,你们这些娃儿,算是给瓦盆村,把这个根又给找回来了。”

她顿了顿,又说:“好好干吧,别辱没了这本账,也别辱没了老陈的一片心。”

说完,她拄着拐杖,慢慢地消失在夜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