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顶流伪装月薪5000后 > 第173章 山间灶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第一缕熹微的晨光透过木窗的缝隙,驱散屋内的黑暗时,苏晚还在桌前奋笔疾书,眼底带着疲惫,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感觉自己摸到了一点门道,虽然距离完全破解还很远,但方向似乎找对了!

床上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动。

苏晚立刻抬头,看到沈砚不知何时已经醒了,正侧着头,静静地看着她。他脸上的潮红退去了一些,虽然依旧苍白虚弱,但眼神已经恢复了清明,甚至带着一丝探究和……难以言喻的柔和。

“你醒了?!”苏晚立刻放下笔,快步走到床边,伸手探向他的额头,“感觉怎么样?还烧吗?”

她的手背贴上他的皮肤,温度虽然还有些偏高,但已经不像昨晚那样滚烫了。

“好多了。”沈砚的声音依旧沙哑,但有了些力气。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看到她眼下的乌青和沾染了一点墨迹的鼻尖,眉头微蹙,“你一夜没睡?”

“我没事,我不困。”苏晚摇摇头,迫不及待地想跟他分享自己的发现,“沈砚,我好像想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关于字符的!”

她激动地将自己关于“时序”和“动态音符”的猜想说了出来,一边说一边在纸上比划着。

沈砚凝神听着,起初有些诧异,随即眼神越来越亮,到最后,甚至忍不住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时序……动态调谐……”他低声重复着,眼中闪烁着激赏的光芒,“这个思路……很可能更接近你父亲设计的本意!他将宇宙的静态坐标(星图)和动态韵律(地球心跳、字符时序)结合在了一起!苏晚,你真是个天才!”

得到他如此直接的肯定,苏晚的脸颊微微泛红,心里像是炸开了一小朵烟花,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我们试试看!”她拿起纸笔,准备继续。

“不急在这一时。”沈砚却阻止了她,目光落在她疲惫的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你现在需要休息。破译很重要,但你的身体更重要。”

他的关心如此直白,让苏晚的心头一暖。她看着他同样憔悴却写满坚持的脸,知道争论无益,只好妥协:“那……我就趴一会儿。”

她搬了个凳子坐在床边,本想只是趴着假寐片刻,但极度的疲惫和骤然放松的精神,让她几乎在趴下的瞬间就沉沉睡去。

沈砚看着她安静的睡颜,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感充盈在心间。他轻轻伸出手,将她散落在一旁的、写满了演算过程的纸张整理好,目光落在那些娟秀而充满灵气的字迹上,嘴角微微扬起一个极淡却真实的弧度。

林间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两人身上。一个沉睡休养,一个带病守护,在这与世隔绝的林间小屋里,构成了一幅动荡岁月中,难得静谧而温暖的画面。

而通往最终谜底的钥匙,似乎正在这静谧与相互守护中,被缓缓打磨出更清晰的模样。

苏晚这一觉睡得很沉,直到午后林间的阳光变得有些刺眼,才迷迷糊糊地醒来。她发现自己身上不知何时盖上了一件沈砚的深色外套,带着他特有的清冽气息,而沈砚依旧靠坐在床上,正就着马灯的光,专注地看着她昨晚演算的那些草稿纸。

“醒了?”听到动静,沈砚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向她,“饿不饿?”

经他提醒,苏晚才感觉到胃里空空如也。她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揉了揉眼睛:“嗯,有点。你感觉怎么样?烧退了吗?”她说着,又下意识地伸手去探他的额头。

沈砚微微偏头,避开了她的手,语气平静:“我自己试过,应该不烧了。”耳根却几不可察地泛着一点红晕。

苏晚的手僵在半空,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他是不好意思?这个认知让她心里有点好笑,又有点莫名的甜。她收回手,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麻的四肢:“那我去看看有什么吃的。”

小屋的角落里堆着顾琛提前准备的物资——压缩饼干、罐头、瓶装水,还有一些易于储存的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和红薯。旁边就是那个老旧的铸铁柴火灶。

苏晚看着那灶台,有点犯难。她在城市长大,虽然在外婆家见过,但自己动手生火做饭的经验几乎为零。

沈砚的目光也落在了灶台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仿佛在审视一个复杂的工程难题。他沉吟片刻,开口道:“根据热力学原理和空气对流模型,生火的关键在于形成稳定的燃烧三角区,需要易燃物、助燃物和……”

“停停停!”苏晚哭笑不得地打断他的“学术分析”,“沈总,咱们现在是野外求生,不是上物理课。您那套‘最优燃烧模型’先收一收,看我的!”

她挽起袖子,凭着模糊的记忆,找来一些干燥的松针和细小的枯枝,模仿着以前看过的样子,在灶膛里搭起来。然后拿出打火机,小心翼翼地去点松针。

第一次,没点着,只冒出一股青烟。

第二次,火苗蹿了一下,又灭了。

第三次……

沈砚坐在床上,看着她笨拙却认真的背影,几次想开口指导,又忍住了。他知道,她需要自己完成这件事,这是一种在困境中建立掌控感的方式。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目光里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纵容和……欣赏。

终于,在苏晚的努力下,灶膛里亮起了稳定的火苗,并且成功引燃了细柴。她兴奋地回头,脸上还沾了点灶灰:“看!着了!”

那一刻,她眼睛亮晶晶的,像个小孩子完成了了不起的壮举。沈砚看着她鼻尖上的那点灰,和因为成功而泛红的脸颊,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弯起,给出了一个非常“沈砚式”的肯定:“燃烧效率初步达标。”

苏晚被他逗笑了,转身开始处理土豆,准备简单地煮个土豆汤。她一边削皮,一边哼着不成调的歌,心情是连日来难得的轻松。

沈砚靠在床头,听着她偶尔跑调的哼唱,看着她在灶台前忙碌的纤细背影,窗外是静谧的山林,鼻尖是柴火和食物渐渐散发的朴素香气……一种陌生而温暖的“家”的感觉,悄然包裹了他。

这是他三十年来的人生中,从未体验过的平静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