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燕京的深秋,天空呈现出一种清澈高远的湛蓝色。文化部大楼外,几棵老银杏树已是满树金黄,风过处,扇形叶片簌簌飘落,在地上铺就一层厚厚的地毯。周晓白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文件,步履轻快地走在通往办公室的走廊上,鞋跟敲击着水磨石地面,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响。她的脸上带着一种沉浸于热爱事业中所特有的光彩,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满足与从容。

她主持的“民间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课题,在经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和论证后,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显着成果。一份份内容详实、数据清晰的报告被呈送上去,不仅得到了部里领导的肯定,更在实际层面,推动了对许多散落在民间、濒临湮灭的文化遗存的关注。

然而,周晓白深知,官方的力量虽大,但程序严谨,资金拨付和项目落实需要时间。而对于那些脆弱的古籍、碑帖而言,时间恰恰是最奢侈的东西。一些私人藏书家,或因家道中落,或因保管条件有限,其珍藏的典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损毁;一些地方性的小文献馆,经费捉襟见肘,连维持恒温恒湿都困难,更遑论专业的修复。

这时,韩风的“华夏古籍修复与出版公司”便成为了周晓白心中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这并非徇私,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理念的良性互补。在她看来,“华夏古籍”拥有国内顶尖的修复专家如秦老、李老,有从海外引进的先进修复设备和材料,更有韩风在资金上的不吝投入和对文化保护近乎执着的热忱。将那些官方渠道暂时无力全面覆盖,却又价值非凡、亟待抢救的项目,引荐给“华夏古籍”,无疑是最有效率、也是最负责任的选择。

在一次课题组的内部协调会上,周晓白拿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清单。

“李处长,各位同事,”她的声音清晰悦耳,带着专业的沉稳,“这是我们梳理出的第一批急需抢救性修复的民间古籍项目清单。其中,江南卢氏‘守拙斋’的祖传藏书,情况尤为紧迫。卢家祖上出过翰林,藏书楼‘守拙斋’曾名动江南,但历经战乱、动乱,如今藏书散佚严重,仅存的部分也因保存不当,出现了严重的虫蛀、霉变和纸张脆化。卢家后人有心无力,地方文保部门也缺乏专项修复资金。”

她将“守拙斋”项目的照片和评估报告分发给与会者,照片上那些残破不堪、触目惊心的书页,让在座的每个人都皱紧了眉头。

“我认为,”周晓白继续道,“对于这类情况紧急、且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项目,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像‘华夏古籍’这样具备专业资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民间机构进行合作。他们拥有国内一流的修复力量,可以尽快介入,防止古籍的进一步损毁。我们可以负责项目的监督和验收,确保修复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她的提议有理有据,切中要害。李处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晓白同志的提议很好。保护文化遗产,不能拘泥于形式,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华夏古籍’我有所耳闻,之前南城‘积善堂’那批明版书的抢救工作,他们就做得非常出色。这件事,就由晓白你负责对接和跟进,务必把握好尺度,既要解决问题,也要符合程序。”

得到领导的认可,周晓白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她立刻着手与“华夏古籍”联系。韩风在接到周晓白的电话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这是好事,更是我们‘华夏古籍’存在的意义。晓白,你放心,我们会组建最强的修复团队,费用方面,可以根据卢家的实际情况,给予最大程度的减免甚至全额资助。”

很快,“华夏古籍”派出的专家小组便奔赴江南,对“守拙斋”的残存藏书进行了细致的勘察评估。随后,一批批濒危的古籍被小心翼翼地打包,运抵燕京后海那座宁静院落中的修复工作室。

在秦老和李老的亲自带领下,修复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消息不胫而走,“华夏古籍”自费抢救江南卢氏藏书的事迹,在文化界悄然传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韩风这个名字,也渐渐与“有担当的文化保护者”联系在一起,他原本有些模糊的“商人”形象,逐渐被一层温润的“儒商”光泽所覆盖。这条由周晓白亲手编织的文化纽带,不仅连接起官方与民间,拯救了濒危的文明碎片,更在无形中,为韩风的商业帝国镀上了一层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文化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