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哀哭,瓦剌部所有人只是默默拿起弓箭,背上行囊,骑上最好的马。
草原的子民明白,这不仅是战争,更是一次为了生存的背水一战。
即便前路茫茫,也要为部族、为亲人搏上一线生机。
战争的阴云席卷整个漠北。
蒙古诸部在瓦剌号令下不再隐忍,转而主动出击。
他们凭借强大的机动性与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大明九边防线之间灵活穿插,时进时退,所到之处,烽烟骤起。
尤其是宣府、蓟州、大同三镇,因地处京畿门户,首当其冲,成为瓦剌骑兵的主要骚扰目标。
大批内附蒙古牧民被劫掠,边境商队遇袭失踪。
三镇总兵接到军情后,第一时间组织兵力驰援。
但派出的人马一多,便被瓦剌侦骑察觉,迅速撤离。
若明军分兵追击,瓦剌人则利用局部优势,咬住一点,狠狠撕下一块血肉。
吃过几次亏后,三镇学乖了,闭门不出,坚守城池,并上疏请求朝廷尽快出兵迎敌。
大量情报源源不断送入京城,朝堂震动。
兵部尚书陈唏在朝会上借此大发议论,趁势抨击此前主张谨慎的言官与重臣,同时竭力吹捧皇帝与王振的“英明决断”。
“各地军报已然明确!瓦剌所谓‘称臣纳贡’,皆是假意,实则图谋不轨、烧杀掳掠,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陛下御驾亲征,正是以天子之威,率百万之众,压缩其生存空间,逼其与我决战。如此,方能一战而定漠北,再无后患!”
兵部尚书陈唏慷慨陈词,言辞激昂,双目泛光,似在朝堂之上建下奇功。
在一旁的内阁首辅徐谦,却面无表情,只冷冷注视着这场表演。
他心如止水,甚至还有些不屑。
徐谦知道,这位兵部尚书纸上谈兵,连草原的风向都未感受过半分,便妄谈决胜千里,简直可笑!
徐谦此前与英国公张辅私下谈过,若张辅不愿随驾出征,他可以请父亲徐闻出面请求。
以皇帝和王振对越王之忌惮,只要越王一句话,张辅大概率可留下来。
其实,朱祁镇和王振也不愿带张辅出征瓦剌。
张辅老成谋国,征战一生,若与皇帝同行,只会时时点拨、处处提醒。
这对急于建功立威的朱祁镇和王振来说,是一件扫兴的事情。
他们主动让英国公张辅随驾,只是想让张辅亲眼看看,皇帝不是花瓶,也是可以打仗的!
你这老东西在一旁看着就行,看朕如何指挥大军,杀得瓦剌片甲不留!
说白了,是个孩子渴望在长辈面前证明自己罢了。
然而,张辅拒绝了徐谦的提议,同意随驾北征瓦剌。
他是老将,一生在外,未尝畏战,如今既有圣命,又是国家大事,岂肯避席旁观?
于是今日,他也赫然在列,肃然端坐于朝堂之中,面沉如水,目光如炬。
徐谦不愿出头的话,张辅替他说了出来。
“陈尚书。”
张辅目光如电,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你是不是还拿着永乐年间的战报,来揣度今日之瓦剌?”
英国公话音未落,满殿皆惊。
“若你稍微翻看过武国公前些时日的作战记录,就该明白,如今的蒙古人,不论战术还是实力,早已不是永乐时期可比,你恐怕也没真正踏上过草原,才会轻描淡写地说出那些话。”
张辅毫不客气的怼兵部尚书。
“我敢断言,只要大军一踏入草原,瓦剌部必然会采用此前对付武国公的老法子:化整为零,四散游击,避其锋芒。”
话一出口,满朝鸦雀无声。
张辅身为宿将,说出这番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多年实战的判断。
朱祁镇听得眉头直皱。
他原本因陈唏一番恭维而心情大好,可张辅的冷言冷语,却如一瓢凉水泼得他毫无颜面。
这位老将一出场,便句句打击、字字逆耳,简直不给他留半点情面。
但也正因此,朱祁镇反倒更坚定了要御驾亲征的决心。
他要让这些人看看,自己并非温室之花,文治武功,不输先皇!
“英国公。”朱祁镇强压怒火,沉声道:“朕已多次言明,御驾亲征之事,无须再议,现在该讨论的,是如何应对眼下局势!”
张辅一拱手,神色自若。
他出身于边将世家,年轻时便随永乐大帝亲征北漠,平定安南、屡建奇功。
即便如今对手的战法有所变化,终归只是换汤不换药。
“老臣的建议不变。”
张辅道:“不要与瓦剌的小股游骑纠缠,哪怕是再精悍的蒙古骑兵,也终究需要补给和依托。”
“老臣的方案是,集中三至四支主力骑兵,齐头并进,携带大车辎重,以车营为阵,建立稳定后勤支撑,逐步推进,压缩其活动范围,直逼其牧场腹地,迫使其决战。”
这番话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可王振却眉头一皱,插口道:“这和陈尚书说的不一样吗?”
这句话原本只是反驳,却明显带了几分讥讽。
张辅哪肯受这个?
他冷哼一声,毫不客气回击:“王公公不知兵事,就请多听少说。”
满朝哗然,王振脸色涨红,却也无力反驳。
张辅乃三朝元老,镇边名将,又背靠徐家与越王,早已不是他这个宦官可以随意呵斥的对象。
张辅见朝堂一时寂静,继续说道:“王公公既然涉足军务,那便容我再举一例,想必王公公听说过汉武帝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与长平侯卫青。”
“霍去病锐不可当,轻骑突进,直捣王庭;卫青为人谨慎,步步为营,两人皆为一代名将,却因作战风格不同,结果亦大异。”
“还有那位飞将军李广,虽勇猛无双,却屡屡迷路,战绩寥寥,同样的战略目标,换个将领,便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今讨伐瓦剌,若想不战自乱,必定失败,要胜,便要充分准备,有清晰方案,有能统骑兵之将领,而朝中合此者,只有武国公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