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大衍神医 > 第357章 在寂静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7章 在寂静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运河边的石阶上结着层薄冰。杨澜生踩着碎冰往前走,鞋底与冰面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像在给这寂静的晨曲伴奏。

运河的大半已经冻住了。冰层厚得能承受住孩童的重量,远远望去,像块被打磨过的巨大青玉,映着灰蒙蒙的天。阳光试图穿透云层,在冰面上投下淡淡的光斑,却被风一吹,就散了。只有河中央没冻住的地方,还能看见涓涓流水,墨绿色的水波缓缓向东淌,偶尔有冰碴子从上游漂来,“咚”地撞在暗礁上,碎成细小的冰晶。

岸边的柳树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垂在冰面上,像老人花白的胡须。杨澜生停下脚步,望着河面上自己的倒影——穿着件深蓝色棉袄,领口沾着点白霜,鬓角的头发似乎又白了几根。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也是在这条河边,彭悦给他围围巾时说:“你这头发,得让管芳给你配点乌发的方子。”

风卷着雪沫子吹过来,杨澜生把围巾往上提了提,遮住半张脸。河对岸的芦苇荡早已枯黄,被冻得硬挺挺的,像支支倒插的长矛。几只麻雀落在芦苇上,叽叽喳喳地啄着残穗,见有人来,“呼”地一下飞起来,翅膀扫过冰面,惊起细碎的冰屑。

他沿着河岸慢慢走着,心里像被流水洗过一样清净。这半年在专家组的忙碌、出版书籍的喧嚣、接风宴上的暗流,此刻都被运河的寂静涤荡干净,只剩下踏实的暖意——就像河中央那汪不冻的水,无论外面多冷,总能守住一点温热。

快到县医院时,远远就看见门诊楼的轮廓。楼前的积雪被扫到两旁,堆成小小的雪丘,上面插着几面红旗,在风里猎猎作响。杨澜生加快脚步,推开门诊楼的侧门,一股温热的气体扑面而来,混杂着淡淡的药香,让他瞬间感觉很是亲切。

杨澜生打开了登记室的门,这里还是他熟悉的一切,小茶桌、工作台都收拾很是整洁,地板上也很干净,看来冯娟是用了心的。他放下双肩包,从水管下面的柜子中取出抹布,像以前无数个清晨那样,开始打扫卫生。

同事们陆续来上班了。路过登记室窗口前时,往常只是点头示意的护士小张,今天特意停住了脚步,先是灿烂地一笑,说道:“杨老师,您回来啦?听说您的书火了,我妈特意让我问问,在哪能买到?”她妈妈是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听说书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医院办公室应该还有赠书,我回头给您拿一本。”杨澜生笑着停下擦玻璃窗的动作,回应她道。

“太好了!谢谢您!”小张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蹦蹦跳跳地走了。

接着是内科的王医生,他手里拿着个保温杯,探头进来:“澜生,听说你给申城市市委书记扎针了?一针就好?快给我说说,用的哪几个穴位?”

“就是普通的‘养老透间使’,碰巧了。”杨澜生谦虚地说。

“可别谦虚了,”王医生凑过来,压低声音,“我昨晚在新闻上看见你了,国家领导都夸你呢!可是给咱们医院长脸了!”

杨澜生刚要说话,走廊里传来“噔噔”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是自己门诊医技科的主任韩远成自己的顶头上司。

自从杨澜生回来上班后,他总是时刻防备着,生怕自己主任的位置受到杨澜生的威胁,何况他在面对科室人员时,向来眼高于顶,特别是杨澜生学习运用的不是中医,他就在许多人面前说中医是“慢郎中”,而且见了杨澜生,最多点点头,从没正眼看过他。此刻,他却径直走进诊室,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澜生,回来了?听说你在京城露了大脸,厉害啊!”

杨澜生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韩主任客气了,都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话不能这么说,”韩远成摆摆手,“你那本书,我儿子看了,他在省医院传染科,说对你写的‘后遗症辨证分型’特别佩服。回头有空,我得跟你好好学学,以后遇到有新冠后遗症的病人,还得请你会诊。”

“主任,书可不是我的,那是专家组集体编着的,您这样讲,让我诚惶诚恐啊!”杨澜生当然明白他的心思。他也知道,韩远成的本性是不会转变的,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己这样出名,反而对他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陆续有病人来登记了,杨澜生就着手开始工作。第一个来的是住在附近的张大爷,他去年得过新冠,总觉得气短,是杨澜生带着他对找王廷先一起给他诊断的。“杨医生,你可回来了!”隔着窗口张大爷有点激动地说道,“我这病,就信你,别人看了都不管用。”

杨澜生给他诊脉,笑着说:“大爷,您这是气虚,我给您调调方子,再加上艾灸,保证见效。”

他一边开药方,一边和张大爷聊天,问他家里的情况,问他孙子的学习,登记室里的气氛轻松而温暖。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照在墙上的锦旗上,“妙手回春”四个字闪着光——那是几年前一个病人送的,当时韩远成还说“太花哨”,此刻看来,却像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注解。

中午回到了家里,岳母已经炖好了乌鸡汤,彭悦一边盛汤,一边说道:“嘻嘻,哥,妈说你在专家组辛苦了,就给你炖了乌鸡汤,补补身子。”

“妈,让您费心了。”杨澜生接汤碗,香气扑面而来。但还是赶忙对老太太说道。

“这孩子,一家人,客气什么。”老太太道。

“妈,我感觉你好偏心啊,前些天我想喝鸡汤,你怎么不给我炖啊!”彭悦故意撅着小嘴说道。

“这丫头,今天炖了这么多,还不够你喝的啊!”老太太说道。

“哼!”彭悦就哼了一声。两位老人就笑了起来......

这时,收到了李君兰的微信,“刚才蒋书记打电话,说下午要来看看国医堂扩建的场地,让你也在。”

杨澜生没有回复,而喝了口汤,瞬间,一股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

下午,蒋迪果然来了,还带着规划局的专业人员。今天,她穿着运动鞋,裤脚卷着,竟然亲自在诊室里丈量尺寸,和规划局的同志讨论哪里建诊室,哪里建药房,哪里建培训室。

“这里得留个大窗户,”她指着诊床旁边的墙,“让病人晒晒太阳,心情好,病也好得快。”

“我也是这么想的。”旁边的冯宽笑着说。在她看向杨澜生时,他也只能点了点头。

蒋迪眼里的笑意明亮:“那就这么定了。”然后两人就站在一起,看着众人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两人身上,带来了一丝丝暖意。杨澜生静静地感受着这温暖的阳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他想起了同事们的热情,那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都如这阳光一般温暖人心。这些热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相处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就像他手中的脉枕,经过无数病人的手腕摩挲,才变得如此光滑,成为了他最了解病痛的伙伴。

杨澜生又想到了韩远成的转变。曾经,韩远成对他总是有些冷漠,但如今却变得友善而亲切。这种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中慢慢发生的。就像那条运河,在冰层下默默流淌,积蓄着力量,终于在春天来临时,能够滋养两岸的新绿。

最后,杨澜生想到了蒋迪对他的重视。蒋迪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在工作中更有动力和信心。这同样不是突然降临的恩赐,而是蒋迪在观察和了解他的过程中,逐渐给予的肯定,进而发展成为了情人关系。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懈的努力,换来的。

阳光依然洒在身上,杨澜生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受着这份温暖和美好。他明白,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就像这阳光一样,虽然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温暖。

下班时,杨澜生走出门诊楼,看见彭悦在门口等他。她穿着那件红色的羽绒服,像团小火苗,见他出来,快步迎上来:“哥,晚上吃饺子吧?我们包你爱吃的韭菜馅、爸妈爱吃的三鲜馅。”

“呵呵,还有你爱吃的虾仁馅。”杨澜生握住她的手,相视一笑,两人并肩往运河边走去。

夕阳正落在运河上,把冰层染成金色。河中央的流水闪着光,像条金色的带子,向东延伸。杨澜生望着远处的芦苇荡,心里忽然明白,所谓的“变化”,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转身,而是像这运河里的水,在寂静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终会在不经意间,映出整个天空的光亮。

他想起早上韩远成的笑容,想起王医生的请教,想起张大爷的信任,想起了自己就要在中医辩证研究中心为病人服务了,忽然觉得,自己这半年的奔波、熬夜、争论,都值了。因为他知道,中医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做那个浇水施肥的人,让这棵树长得更高,荫蔽更多人。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人家的饭菜香。杨澜生握紧彭悦的手,脚步轻快地往家走。运河的冰下,流水依旧无声,却藏着即将到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