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大衍神医 >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

腊月二十七傍晚的寒风裹着雪籽,打在国医堂的窗棂上,簌簌作响。最北边的这间诊室里,灯还亮着,光晕透过糊着窗纸的木格窗,在雪地上投下一方温暖的亮斑。

杨澜生把最后一摞病案搬进屋时,管芳还在擦药品展示柜,这是医院为每一位国医堂专家必装饰的。这间诊室原本是位老中医的坐诊处,他由于儿子在南方的大城市发展,不得以去了那里。但药柜上还留着“当归”“黄芪”的斑驳字迹,角落里的铜炉里燃着艾草,淡淡的药香混着墨香,在空气里缠缠绕绕。管芳不知是听谁讲的,说是中医医生新到一个工作的地方,一定要用艾草熏一下,就坚持着这样做。

“冯院长说这屋暖和,有地暖,而你经常要加班或学习的,对身体有好处。”管芳直起身,手里还攥着块半干的抹布,“我把您常用的那套《中医大辞典》放在你近手的地方,其他的按你平日的习惯顺序,放在书桌左手边,跟你家中书房里的位置一样。”

杨澜生看着书桌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书,心里微微一暖,她总是那么心细。从专家组回来这三天,管芳像是有双透视眼,总能提前备好他需要的东西——他刚想说“病案需要按病种分类”,第二天她就拿来了彩色标签;他念叨“老中医的手写笔记得扫描存档”,她下午就借来医院的扫描仪,他们不只是红颜知己,更是心意相通的事业伙伴。

“蒋书记刚才打电话,说运营方案要突出‘三个结合’。”杨澜生脱下外套,指着冯宽送来的文件,“中医辨证与现代技术结合,临床诊疗与教学研究结合,本土经验与外部协作结合。”

管芳已经泡好了两杯热茶,递给他一杯时,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我下午整理省中医药大学的资料,发现他们有套‘辨证数据库系统’,能不能引进来?咱们再加上平原县的特色病例,就是‘本土+现代’了。”

杨澜生接过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正合我意。你记一下,明天联系省中医大的李教授,问问系统接口能不能开放,数据安全怎么保障。”

“好。”管芳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划过,“另外,张景岳老主任说,他想在方案里加个‘名老中医师承制’,带徒弟得签‘带教协议’,每月考核,跟以前的‘拜师帖’似的。”

“这个必须加。”杨澜生放下茶杯,眼睛亮起来,“还要写清楚,徒弟不仅要学脉诊、经方、针灸、按摩和综合治疗,还得学老中医的‘问病技巧’——上次张主任看一个抑郁症病人,没问病情先聊庄稼,病人说着说着就打开心扉了,这也是本事。”

管芳的笔顿了顿,抬头时眼里闪着笑:“我就知道您会同意。我已经拟了个协议草稿,放在您左手边的文件夹里,第三页标了重点。”

杨澜生翻开文件夹,果然看见一份打印整齐的草稿,“跟师出诊时长”“病案整理要求”“考核指标”等条目清晰明了,旁边还用红笔写着“参考《国医堂百年师承录》第17页”。他忽然想起在专家组整理书稿的夜晚,他刚说“这个病例得加个辨证要点”,管芳已经在电脑上标好了颜色;他话音未落的“下一步分析脉象”,她手里的脉象图已经打印出来。

“对了,省中药种植研究所那边,”管芳忽然说,“王所长下午来电话,说想在方案里加个‘道地药材溯源系统’,病人扫码就能看见药材的种植、炮制过程,您觉得可行吗?”

杨澜生走到药柜前,拿起一味连翘,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太可行了。我上次去山区看药田,农户说‘好药得让人知道来路’,这话没错。你记一下,明天让王所长提供药材种植标准,咱们把它融进‘辨证诊疗规范’里——比如治风寒感冒用平原县产的麻黄,药性更温和,方案里得写清楚。”

管芳点头时,目光落在他手里的连翘上:“我妈说,她认识个老药农,种了一辈子连翘,能从花苞颜色看出药性强弱,要不要请他来给方案提提意见?”

“明天就请。”杨澜生把连翘放回药柜,“运营方案不能坐在屋里写,得接地气。”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诊室里的灯光却越来越亮。杨澜生在白板上画着研究中心的架构图,管芳就在旁边贴便签——“临床部”下面贴“门诊诊室6间”“针灸理疗室2间”;“教学部”旁边写“阶梯教室容纳50人”“远程教学设备1套”。他画到“数据部”时笔停了停,管芳立刻递过一张便签:“服务器需满足5年数据存储,联系县大数据中心支援。”

“资金预算这块,”杨澜生看着冯宽给的财务报表,眉头微微蹙起,“设备采购和人才引进的费用有点紧张。”

管芳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我查了去年的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研究中心属于‘重点文化项目’,可以申请30%的补贴。另外,省中医大说愿意共享部分设备,咱们只需要付维护费。”

她说话时,杨澜生已经在预算表上圈出了“设备维护费”一项,两人的笔尖在纸上交汇的瞬间,都忍不住笑了。这默契,像熬了多年的药汤,不用刻意调和,自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醇厚。

夜里十一点了,管芳泡了两碗速食面。杨澜生吃面时,忽然想起本该去省城的事——林琳老师说好了,春节前一起整理温病学派的辨证文献,现在看来,怕是要爽约了。

“林老师那边,我下午已经打过电话了。”管芳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她说研究中心的事更重要,文献资料她先整理着,等您有空了发电子版就行,还说要给方案提几条建议呢。”

杨澜生心里一热,刚想说“谢谢”,管芳已经递过一张纸:“这是她刚才发来的邮件摘要,说‘辨证研究得结合地域气候,平原县多湿邪,方案里要突出祛湿法的应用’。”

又忙碌了一个小时,方案的框架终于搭好了。杨澜生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觉得这诊室里的一切都有了温度——药柜上的斑驳字迹,扫描仪里的老医案,还有管芳笔记本上那些与他不谋而合的批注。

“剩下的细节,咱们明天再完善。”杨澜生收拾着文件,看见管芳打了个哈欠,眼底有淡淡的青黑,“你赶紧回去休息,明天上午还要去药农家里。”

“您也早点睡。”管芳拿起外套,走到门口时忽然回头,“对了,我把您的保温杯灌满了,放在书桌角,里面加了点陈皮,熬夜喝着舒服。”

诊室的门轻轻关上,杨澜生拿起保温杯,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到心里。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雪已经停了,远处的路灯下,管芳的身影正踩着积雪往前走,围巾在风里轻轻飘动,像条红色的丝带。

他低头看向桌上的方案草稿,首页写着“平原县中医辨证研究中心运营管理方案(草案)”,下面是两个名字:杨澜生、管芳。笔尖落下时,两人都没商量,却不约而同地把名字挨在了一起,像这寒夜里的两盏灯,各自明亮,又彼此映照。

杨澜生缓缓地走出了门诊楼,灯光洒在他身上,给他带来了一丝暖意。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了门诊楼前,彭悦正将车稳稳地停在了门前。

杨澜生微笑着走向车子,打开车门,坐进了副驾驶座。当他关上车门,转头看向窗外时,突然瞥见国医堂的屋檐下挂起了一排红灯笼。那鲜艳的红色在夜光下格外耀眼,透露出浓浓的年节氛围。

杨澜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个春节可能会与以往不同,不会像往年那样清闲自在。然而,当他想到诊室里的灯光、纸上的字迹以及那份无需言说的默契时,他明白有些事情比团聚更为重要。

那是一种责任,一种让中医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的责任。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杨澜生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使命。

他想起了那些在方舱医院里和专家组忙碌的日子,患者们信任的目光,还有自己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而不断翻阅古籍的时光。这些都让他明白,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杨澜生看着那挂起的红灯笼,心中默默告诉自己,无论这个春节有多忙碌,他都要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医术为患者们带去健康和希望。因为,那是他作为一名中医的责任,也是他对中医传承的承诺。

回到家中,彭悦去准备泡脚的热水,他缓缓地走到写字台前,缓缓地坐下,仿佛全身的力气都在这一刻被抽走了。他静静地凝视着面前的方案,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嘲笑他的无力。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地伸出手,拿起笔,笔尖在纸张上微微颤抖着。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手稳定下来,然后在方案的最后一行,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八个字:“同心协力,守正创新。”

当他写完最后一笔时,突然间,他仿佛听到了一阵轻微的声响。那声音很轻,轻得就像雪花飘落一般,但在这寂静的房间里,却又显得异常清晰。他的心跳猛地加快了,因为他知道,那声音来自隔壁的诊室,是管芳翻动纸张的声音。

那声音虽然很轻,但却像一把重锤一样,狠狠地敲在他的心上。他想起了管芳,想起了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想起了他们曾经共同许下的承诺。而现在,这个承诺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