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几天,南锣鼓巷又传来一个足够让胡同大爷大妈们咀嚼好些日子的新消息,这消息还是陈小满从过来找他下棋、顺便嘚瑟的傻柱嘴里听说的。

原来,傻柱跟着娄晓娥搬进小洋楼后,并没闲着。

娄晓娥雷厉风行,安排好内地事宜后,便带着傻柱和何晓,一家三口特意飞了一趟香港。

执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和傻柱办理结婚登记。

在香港,拿着盖着大红章的结婚证书,傻柱看着证书上并排的名字“何雨柱”和“娄晓娥”,激动得手都有些抖。

他这大半辈子,浑浑噩噩,被人叫“傻柱”,打光棍,差点成了“绝户”,何曾想过还有今天?

不仅有了儿子,还堂堂正正地把孩子他妈、自己年轻时真心喜欢过的姑娘娶回了家!

这感觉,比当上国宴主厨还让他觉得光荣和踏实!

从香港回来后,傻柱整个人更是容光焕发,走路带风,见人就笑,那得意劲儿藏都藏不住。

他揣着那本珍贵的结婚证,第一个就跑到陈小满这儿来“报喜”。

“小满兄弟!瞧瞧!哥们儿现在可是持证上岗了!”傻柱把鲜红的结婚证书小心翼翼地在石桌上摊开,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港府盖的章!正经的合法夫妻!”

陈小满拿起茶杯,笑着恭喜:“柱子哥,晓娥姐,这可是大喜事!名正言顺,再好不过,以后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

旁边的安雨琪也连声道喜。

“那是!必须名正言顺!”傻柱小心翼翼收好证书,“咱不能委屈了晓娥和何晓不是?

以前是没条件,现在有条件了,该有的规矩都得有!”

他现在说话,句句都透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南锣鼓巷传开了。

“听说了吗?傻柱跟那娄晓娥,在香港把证领了!现在是正经夫妻了!”

“哟!这可是板上钉钉了!再没人能说闲话了!”

“傻柱这下可真是人生圆满喽!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有钱的老婆!”

“啧啧,娄晓娥也是真敢啊,还真就嫁给他了……”

议论声中,羡慕嫉妒依然有之,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感慨。

领了证,就意味着法律上的认可,娄晓娥和何晓的身份彻底明确,傻柱这个“丈夫”和“父亲”当得更是理直气壮。

这消息对95号院的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又一记重击。

贾家屋里,贾张氏听到后,愣了半天,最后只嘟囔了一句:“……也好,省得再有什么念想。” 语气里是彻底的认命和灰心。

秦淮茹则是默默地摘着菜,手指有些发白。

最后一点关于“或许傻柱只是暂时被迷昏头”的侥幸心理,也被这纸婚书击得粉碎。

她现在必须彻底接受现实,那个曾经任她索取、对她家多有帮衬的傻柱,已经彻彻底底是别人家的丈夫和父亲了,和她,和贾家,再无任何暧昧的可能和牵扯的理由。

一大爷易中海听到后,长长叹了口气,对一大妈说:“罢了,罢了,柱子这也算是有了最好的归宿,咱们……就别再操那份心了。”

他似乎终于决定,彻底放下对傻柱的那份“养老”执念。

而搬离了四合院、开启了新生活的傻柱,显然已经不在乎这些旧日的目光和议论了。

他和娄晓娥开始全力投入到“何家菜”饭馆的筹备中。

店址选在了离南锣鼓巷不远、逐渐热闹起来的一条街上,门面不大,但位置不错。

傻柱天天泡在还在装修的店里,盯着工人们干活,规划着厨房布局,试制新菜品。

娄晓娥则负责采购设备、办理各类执照、设计菜单,忙得不亦乐乎。

偶尔,傻柱会提着刚试验成功的新菜,比如一道改良版的“港式烧鸭”或者“蟹肉芙蓉蛋”,来到陈小满家。

“小满,雨琪,快,尝尝味儿!给提提意见!咱这‘何家菜’能不能一炮打响,可就靠你们这张金嘴了!”

陈小满和安雨琪品尝着融合了傻柱扎实京菜功底和娄晓娥带来的南方乃至海外风味的新派菜肴,往往都给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

“柱子哥,这火候绝了!味道层次也更丰富了!”安雨琪赞道。

陈小满则会更细致地点评:“烧鸭的皮可以更脆一点,蜜汁的比例或许可以再调整半分。

整体来说,很有特色,肯定受欢迎。”

得到肯定和指点,傻柱干劲儿更足了。

他现在目标明确——把饭馆开好,赚钱养家,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让所有人都看看,他何雨柱不仅能娶到好媳妇,还能干出一番事业!

结婚证,像一份宣言,彻底斩断了与过去的纠葛;而即将开张的“何家菜”,则像一面旗帜,昭示着傻柱和娄晓娥充满希望的新未来。

南锣鼓巷的传奇厨神,正在另一条赛道上,准备重新点亮他的灶火。

“何家菜”饭馆开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傻柱忙得脚不沾地,整个人却像上了发条似的,精神头十足。

娄晓娥更是展现出她商场女强人的一面,里外打点,账目管理、人员招聘、宣传预热,做得井井有条。

夫妻俩一个主内(后厨),一个主外(经营),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开业前夜,傻柱特意提着一食盒精心准备的招牌菜,来到了陈小满家。

这次不只是尝菜,更带着一份正式的请柬。

“小满兄弟,雨琪妹子,明天,‘何家菜’正式开张!你们俩可是贵宾,一定得来给我捧场、镇镇场子!”傻柱把大红请柬递过去,脸上是期盼又有点紧张的笑容。

陈小满接过请柬,打开看了看,笑道:“柱子哥,恭喜!这可是大事,我们肯定到。”

安雨琪也笑着保证:“柱子哥你放心,我们一准儿去,尝尝你和晓娥姐的手艺!”

傻柱搓着手:“不光尝,还得帮我把把关!这些都是明天要上的菜,你们再给瞧瞧!”

食盒里是精选的几道菜:保留了传统精髓又略有创新的宫保鸡丁、融合了粤式蒸鱼技巧的豉汁蒸鲈鱼、傻柱自创的用高汤精心煨制的“开门红”狮子头,还有一道给何晓准备的、造型可爱的杏仁豆腐。

陈小满和安雨琪逐一品尝,细细品味。

“宫保鸡丁的糊辣味够正,荔枝口的比例也恰到好处,花生米酥脆,没得挑。”陈小满点头。

“这鱼蒸得嫩极了,豉汁味道鲜而不咸,火候把握得真好。”安雨琪称赞。

“狮子头肉质细腻,汤头鲜美,寓意也好!”陈小满最后总结,“柱子哥,放心吧,就这水准,‘何家菜’想不火都难!”

傻柱听了这话,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笑得见牙不见眼:“有你们这话,我就踏实了!明天一定来啊!”

第二天一大早,“何家菜”门口就摆满了花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动了整条街。

傻柱和娄晓娥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傻柱是一身洁白的厨师服,戴着高高的厨师帽,显得格外精神利落。

娄晓娥则是一身得体的旗袍,既显身份又不失亲切,在一旁招呼客人。

何晓也像个小大人似的,穿着小西装,帮忙引导客人。

收到消息的街坊邻居、傻柱在轧钢厂的老同事、娄晓娥在内地新结识的朋友,以及一些被宣传吸引来的食客,陆续登门。

门口一时间热闹非凡。

陈小满和安雨琪准时到达,送上一对寓意生意兴隆的招财进宝摆件作为贺礼。

“小满!雨琪!你们可来了!快里面请!最好的位置给你们留着呢!”傻柱亲自出来迎接,脸上的兴奋藏不住。

店里装修得简洁雅致,既有老北京的韵味,又透着一丝港式的清爽。

跑堂的服务员穿着统一的服装,训练有素地忙碌着。

贾家的人,一个都没来。

易中海也没露面。这都在意料之中。

倒是阎埠贵掂量了半天,还是拉着三大妈来了,他主要是想来尝尝这“何家菜”到底啥味儿,顺便看看能不能占占便宜。

后厨里,傻柱挥动着大勺,仿佛回到了他最得心应手的战场。

火焰蹿起,锅勺碰撞,香气四溢。

他听着前面大堂传来的喧闹声,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干劲。

他现在不是为了别人打工,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奋斗!

菜一道道上桌。

“唔!这宫保鸡丁地道!比好多大饭店做得都强!”

“这鱼鲜!嫩!好吃!”

“狮子头绝了!汤都喝光了!”

“这炒青菜都这么有锅气!傻柱手艺真是没得说!”

赞誉声不绝于耳。

娄晓娥听着客人们的评价,看着后厨门口丈夫忙碌却坚定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陈小满和安雨琪慢慢品尝着菜肴,感受着这份融合了传统与创新、饱含着傻柱夫妻心血的味道。

“柱子哥这是真找到自己的路了。”安雨琪轻声说。

陈小满点点头,抿了一口茶:“心气顺了,手艺更能发挥到极致,这菜里,有烟火气,更有欢喜心。”

开业第一天,宾主尽欢,“何家菜”算是打响了头一炮。

消息很快也传回了南锣鼓巷95号院。

“听说傻柱那饭馆,生意火爆着呢!”

“菜好吃,价格也实在,能不火吗?”

“娄晓娥真会做生意,店里弄得干干净净,服务员都利利索索的。”

“傻柱这下是真发达了……”

贾家窗户后面,贾张氏哼了一声:“有什么了不起!开个破饭馆,累死累活能挣几个钱!”

但语气明显虚弱,带着吃不到葡萄的酸涩。

秦淮茹默默听着,心里五味杂陈,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那个曾经围着锅台和她家灶台转的傻柱,如今真的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热气腾腾的广阔天地。

易中海站在自家院门口,听着远处的隐约喧闹,背着手,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那个他曾经希望能给自己养老送终的“傻柱子”,已经真正飞走了,飞到了一个他无法企及、甚至无法理解的新高度。

而“何家菜”的烟火,才刚刚开始升起,预示着傻柱和娄晓娥红火火的新生活,也成为了南锣鼓巷传奇的新篇章。

陈小满和安雨琪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也为之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