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短篇民间故事 > 第633章 孝心才是真福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太行山脚下,有个宁静的小村庄叫平柳村。村里住着一位名叫谢喜的人,他和妻子吴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谢才,二儿子叫谢夫。谢喜是个朴实憨厚的马车夫,每日靠拉着货物、载着客人奔波来养活一家人。他为人忠厚善良,做事又老实本分,雇主们都对他十分信任,找他拉活的次数在同行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

谢才和谢夫两兄弟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赶大车、跑生意,长大后也顺理成章地干起了这行。父子三人一人一辆骡子车,日子就在这一趟趟的奔波中渐渐富裕起来。谢才成年后,娶了李木匠的女儿秀云为妻;而谢夫呢,则娶了胡裁缝的女儿香菱。

儿子们都成家了,谢喜便操持着分了家。老大一家住在前面的宅子,谢喜夫妇住在后面的老宅,老二一家则住在巷子的最里面。分家那年,谢喜才 47 岁,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拉起生意来还是一把好手。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两口的心事也了了,挣的钱除了满足两人的吃喝,剩下的都补贴给了两个儿子。平日里,大家各自开火做饭,不过每逢月底、逢年过节,全家就会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秀云和香菱做了可口的饭菜,总会热情地叫上公公婆婆一起来吃,一家人相处得和和睦睦,幸福得让街坊邻居都羡慕不已。

时光匆匆,五年后的初冬,谢喜突然中风了。熬到腊月初三这天,他已经说不出话,只能含着泪,眼神里满是担忧地看着妻子吴氏。兄弟俩看出父亲的心事,扑通一声跪在床前,哭着说道:“父亲放心,我们兄弟一定会好好孝顺母亲。”听到这话,谢喜缓缓闭上了眼睛。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兄弟俩开始商量母亲的赡养问题。谢才说:“我是大哥,赡养母亲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明天就把母亲接到我这儿来吧。我家有一子一女,你却有两个儿子,老宅子就归你,等将来侄子成婚,翻盖一下就行。”谢夫连忙说道:“那可不行,我也是母亲的亲儿子,赡养母亲我也有份。再说了,嫂子身体不太好,让她平日里少操点心。我家小山子都 11 岁了,再过几年就该说亲了,我家那俩孩子比他小三四岁,暂时不用考虑,老宅还是给你吧。”兄弟俩感情深厚,都抢着要赡养母亲,把宅子让给对方,争得面红耳赤。

秀云看着他们争来争去,心里着急,便说道:“你们兄弟就别争了,要不这样,咱们轮流照顾母亲,半年一轮或者一年一轮都行。至于宅子嘛,等母亲百年之后,一人一半不就解决了?”香菱也附和道:“嫂子说得对,别争了,反正大家都是为了母亲好。”兄弟俩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征求了母亲的同意后,决定以半年为期限轮流奉养母亲。母亲的生活和父亲在世时一样,每月月底以及过节过年,家人都会聚在一起。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这期间,哥哥谢才运气爆棚,接了好几宗大活儿,忙得不可开交。而谢夫的运气就差多了,公公不在了,少了一份分成,丈夫挣的钱也比以前少了许多。为此,香菱心情糟糕透顶,回娘家时总是忍不住唠叨这件事。娘家嫂子听后,说道:“我听后街花婶说,灵顺寺供奉着多宝如来,特别灵验,你不妨经常去拜一拜,说不定运气就会好转。”这个消息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让香菱一下子豁然开朗。

回家第二天,香菱就准备去灵顺寺。灵顺寺离家有七八里路,中间还有二里多的林间小路,一个妇道人家单独走不太安全,香菱便叫上嫂子秀云一起去。秀云并不信佛,也从来没去过寺庙烧香,但为了弟媳的安全,还是答应了。每次到了灵顺寺,秀云都会在前院的净房等着,香菱则去偏殿烧香诵经,虔诚地叩拜多宝如来和其他佛像。她原本以为这样能增添运气、带来财富,可现实却狠狠打了她一巴掌,丈夫谢富的活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以前还少了。而大伯哥谢才那边却依旧忙得不可开交,有时一走就是一两个月。

虽说心里很是失望,但香菱觉得烧香拜佛需要虔诚,不能半途而废,说不定财运就在前面等着呢。抱着这个想法,她没有气馁,每逢初一、十五依旧会叫上嫂子去灵顺寺。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多。香菱风雨无阻地去烧香拜佛,可丈夫的情况依旧没有改观,接的活还是冷冷清清的,而大伯哥那边却依旧红红火火。这天,香菱又像往常一样叫着嫂子去灵顺寺。路上,她心里嘀咕起来:“嫂子每次去了都在净房等着,从来没见她拜佛啊,怎么财运都给她,不给我呢?难道嫂子偷偷拜了佛,或者是我祈祷的时候说错了名字?”带着这些想法,香菱拜完多宝如来后,念叨道:“佛祖啊,我丈夫叫谢富,住在平柳村村西那条巷子最里面,不是住在巷口的谢才,您可要记清楚啊。”这次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接下来还是老样子,自家的财运依旧差,嫂子家的财运依旧好。

这月初一,香菱又打算去灵顺寺,可嫂子娘家的母亲生病了,没办法陪她去,她只好独自前往。到了寺庙后,执事僧对她说:“偏殿屋顶漏水,正在修缮,您需要等候一下。”香菱便在前院的净房暂时休息,等待修缮完毕。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执事僧进屋说:“屋顶已经修缮好了,可以朝拜了。”香菱赶紧起身,小跑着去偏殿烧香祭拜。她双手合十,仰头看着多宝如来说道:“佛祖啊,小妇人虔诚叩拜您,两年来风雨无阻,从来没有偷过懒,可您为什么就不能降下财运呢?我嫂子每次来都在净房坐着,没给您上过一炷香,她为什么就财运亨通呢?这是为什么啊?”说到这儿,香菱委屈得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时,窗外突然射来一束亮光,光线照在佛像脸上,金灿灿的反光让香菱有些睁不开眼。她隐约感觉佛祖的眼睛好像睁开了一般,嘴里不禁喊道:“佛祖显灵,佛祖显灵!”香菱兴奋得不行,不停地叩拜。

就在这时,佛像竟然开口说话了:“修佛既是修心,拜佛实则拜己。若要知晓他人财运,不妨暗中观察,只要用心与己对比,自然了悟。了悟之时也是发家之日,暗中观察,与己对比,自然了悟。”香菱念叨着这几句话,一时之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照进来的亮光突然消失了,佛像也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紧接着传来执事僧的呼唤声:“施主,偏殿已经修缮完毕,可以朝拜了。”香菱一个激灵反应过来,发现刚才的一切竟然是自己无意间打瞌睡做的一个梦。

回去的路上,香菱一直在念叨梦中佛祖说的话。快到家门时,她好像突然有所领悟。也就是从这天起,香菱开始偷偷观察嫂子的举动。这半年,轮到大哥一家照顾母亲,与大哥家隔墙的那户人家没人住,院门都没关。香菱便在墙根处放了个凳子,只要没事儿,就踩在凳子上偷看。

谢才和谢夫兄弟清早就会出门揽活儿,接到大活儿可能十天半月都不回来,这正好给香菱提供了便利。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为了能发财,香菱特别执着,每天都坚持观察。到了第 7 天,她似乎有了一些感悟;到了第 15 天,她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缘由。

当天晚上,因为丈夫不在家,香菱安排孩子睡下后,坐在客厅里思考事情。忽然,一个声音传来:“你悟到了吗?”她抬头一看,竟然出现了多宝如来的佛像。香菱赶紧跪下,双手合十说道:“佛祖,我晓得了,嫂子比我孝顺。婆婆在她那儿的时候,一日三餐准时,好吃的总是先给婆婆。不仅如此,嫂子还经常陪婆婆说话打趣,孩子们也都很孝顺,婆婆在那边明显开心很多,整日满脸笑容。反观我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相公不在的时候,我极少陪婆婆吃饭,有好东西也舍不得给婆婆,而是留给孩子,甚至自己还在厨房偷偷吃。和婆婆聊天打趣儿,那就更没有了。”

佛像又问道:“还有吗?”香菱羞愧地说:“说实话,公公在的时候能分不少钱财,所以我们对婆婆很好。后来公公不在了,我感觉婆婆成了一个多余的人,除了吃饭没啥用处,就对她起了厌恶之心,只是碍于相公不敢表现出来。可相公不在的时候,我对待婆婆就更不好了。在孝顺方面,我和嫂子相比,差得太多了。婆婆在我这儿的时候,嫂子也经常过来探望,有个新鲜的瓜果、梨桃也会送来。反观我呢,如果婆婆在嫂子那边,除去每月聚会和过节外,其他时间我从来没过去看看,哪怕只是几步之遥。”

佛像哈哈大笑道:“哈哈,既如此,说明你本性不坏,悟到这些已经很难得了。只要平心做人,孝顺长辈,福泽自然会到来,福泽到了,财运也就不远啦。家中有佛,何必远拜佛像。”说完,佛像便凭空消失不见了。

香菱又是一个激灵,发现自己好端端地坐在桌边,原来刚才又是梦境。不过,即便是梦境,香菱也信以为真,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自此以后,香菱不再频繁地去烧香拜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孝顺婆婆身上。她做了可口的饭菜,就会端过去给婆婆吃。婆婆爱吃甜食,香菱就经常买些甜食拿给婆婆。平日里忙完活儿,她也会去嫂子那边陪婆婆说说话。一个月后,轮到自己家奉养母亲,香菱早早地收拾好房间,还给婆婆换了新的被褥。接过来后,她就像嫂子那样悉心地侍候婆婆。

吴氏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并不糊涂。这几年,她心里很明白,二儿媳对待自己并不孝顺。但她心想自己已经 50 多岁了,也不指望能再活多少年,别因为自己搞得儿子和儿媳闹别扭,反正二儿媳也不至于让自己饿肚子,那就这样吧。吴氏有了这个想法,也就假装高兴。每当二儿子谢富回家问候时,她总会夸奖二儿媳一番。

如今,二儿媳好像变了一个人,吴氏感到十分欣慰,真实的笑容再也掩饰不住。香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改变,也让自家院子像嫂子家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

自从父亲过世后,谢富的收入就锐减了,香菱心情不好,整日也没个好脸色,这自然影响到谢富平时对待雇主说话也就生硬起来。这可是造成他接活不多的重要原因,毕竟嘛,谁愿意雇个一脸愁容、不会说话的人做工呀?现在妻子有了笑容,母亲也整日欢笑,好心情让谢富改掉了往日那副臭脸色,变得爽朗痛快,能言善说,自然有人愿意雇请他,钱也就挣得多了。钱挣得多,手头就宽裕了,手头宽裕,日子就好过了。日子一好过,香菱自然更加开心,对待婆婆也就更好了,一家人变得更加和睦幸福。谢富在外干活也就干劲儿十足。

没多久,庄邱掌柜找到谢富,要长期雇佣他和骡车,定时往府城等地送货收货,给的报酬十分丰厚。谢富欣喜若狂,爽快地答应了。

这个月十五,许久没有去寺庙的香菱约上嫂子去烧香。当她跪在多宝如来跟前,抬头仰视时,似乎觉得佛像微微睁眼,面露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