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京城里有个叫李二九的更夫,三十出头,生得膀大腰圆,却是个心细如发的人。他打更的梆子和锣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尤其是那面更鼓,牛皮蒙面,敲起来声音洪亮,半座城都听得见。
这年入秋,李二九照例检查更鼓时,忽然发现鼓面上有几处奇怪的凹陷,凑近油灯细看,竟是几排牙印,像是被什么东西啃咬过。他心下纳闷:这鼓平日挂在更房梁上,野狗爬不上去,野猫进不来,哪来的牙印?
李二九没声张,只暗自留心。接连几日,他每晚打更前都要检查鼓面,那牙印竟一日多过一日,深深浅浅布满小半边鼓面。更奇怪的是,自打有了这些牙印,他敲鼓报时总觉得声音不如以往清亮,闷闷的,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这天夜里,李二九留了个心眼。三更敲过后,他没像往常那样回房睡觉,而是悄悄将更鼓取下,藏在了更房角落的破席子后面,自己则蹲在暗处,屏息等着。
约莫四更天,月光被乌云遮住大半,街上静得只剩风声。忽然,更房窗外闪过一道黑影,悄没声地钻了进来。李二九定睛一看,竟是条瘦骨嶙峋的野狗,毛色灰黄,两眼泛着幽幽绿光。
那野狗进屋后径直朝平日挂鼓的地方去,见鼓不见了,焦躁地在地上转了几圈,鼻头耸动,似是嗅到了什么气味,突然转向角落里的破席子,一口咬住鼓边就要往外拖。
李二九见状猛地跳出来,抄起门边的扫帚就要打。那野狗被吓了一大跳,却不逃跑,反而放下鼓,对着李二九前腿一屈,竟像人似的作起揖来。
“好个畜生,还敢作揖求饶!”李二九举着扫帚喝道。
谁知那狗突然开口说起人话来:“李兄莫打,我非寻常野狗,乃前世更夫赵三儿啊!”
李二九吓得后退三步,扫帚“啪嗒”掉在地上:“你、你怎会说人话?”
野狗眼中流出泪来:“兄弟有所不知,我原是三十年前在这街上打更的赵三儿。那年冬夜,我因贪杯多喝了几口,误了打更时辰,恰巧城南粮仓失火,因无人及时报警,烧死了三个守仓人。阎王说我玩忽职守,害人性命,罚我转世为狗,守护更鼓,直至寻得一个有缘的更夫接替,方可解脱。”
李二九半信半疑:“你既守护更鼓,为何反要咬它?”
野狗叹气道:“这鼓非比寻常。当年老师傅制鼓时,在鼓身内壁刻了一道符咒,能使鼓声驱邪避灾。我死后,那道符咒法力渐弱,需以犬齿日日啃咬鼓面,实则是在加固符咒痕迹。这些牙印看似破损,实则是在修复鼓的法力啊。”
李二九走近细看,果然发现那些牙印排列颇有章法,隐隐构成某种图案。他想起老更夫曾经说过,这鼓有些来历,没想到竟这般神奇。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早现身说明?”李二九问道。
野狗摇头:“阎王有令,不得主动显形,须得更夫自己发觉真相。我已在此守候十余年,前几任更夫要么粗心未曾发现牙印,要么发现后直接将鼓丢弃。唯有李兄你不仅细心察觉,还夜藏更鼓探究真相,正是我要找的有缘人。”
李二九心中感慨,见那野狗瘦得皮包骨头,想必日夜守护更鼓,不得饱食,便道:“你既曾是我同行前辈,如今又为守护更鼓受这般苦楚,从今往后,我每日分你些饭食,你也不必夜夜啃鼓挨饿了。”
从此,李二九每晚打更时,总会带上一碗饭菜放在更房角落。那野狗每到四更天便会前来,有时会与李二九说些前朝旧事,更多时候只是默默吃完,轻轻啃咬几下鼓面便悄然离去。
街坊邻居发现,自那以后,李二九打更的鼓声越发洪亮透彻,这年冬天城里也格外太平,连小偷小摸都少了。有人问起,李二九只笑说是换了新鼓槌。
转眼三年过去。这年寒冬格外冷,腊月里连着下了几天大雪。野狗日渐老迈,行动迟缓,食量也大不如前。
除夕夜,京城万家灯火,街上却冷清得很。李二九特意备了肉饺子和一小壶酒,放在更房里等老狗来。
四更时分,老狗蹒跚而来,浑身积雪,呼吸微弱。它勉强吃了半个饺子,舔了几口酒,便趴在地上不动了。
“老伙计,今日除夕,我陪你守岁。”李二九抚着狗头道。
老狗抬眼看他,目光浑浊:“李兄,这三年来多谢照拂。我大限已至,今夜就要去了。我走后,鼓面牙印自会消失,但这鼓的法力已经恢复,足以保一方平安。只盼李兄继续恪尽职守,莫步我后尘...”
言毕,老狗缓缓闭眼,再无气息。与此同时,鼓面上的牙印果然如它所说,渐渐平复消失,恢复如初,仿佛从未被啃咬过。
李二九唏嘘不已,将老狗尸身埋在更房后的老槐树下,立了一块小木牌,上书“更夫赵三儿之墓”。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李二九打更从未误过时辰,那面更鼓的声音也越发清亮穿透。他活到九十高龄,一生平安,无病无灾。临终前,他将更鼓传给徒弟,再三嘱咐:“打更不是敲敲鼓就走,咱们手里握着全城人的安眠呢。”
至今京城老辈人喝茶闲聊时,还会说起李二九和更鼓牙印的奇事。据说那面更鼓后来被收入宫中,成为镇宫之宝。而更夫恪尽职守的传统,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唯有更房后那棵老槐树,年年春天花开似雪,幽香阵阵。有人说在月明之夜,曾见一老者携一黄犬在树下对弈,依稀能听到苍老的打更声从远方传来,一声接着一声,直至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