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5章 盛夏的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暑这天,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葆仁堂的诊室里虽然开着风扇,但依然闷热。陈砚之正在给一位病人扎针,是治疗颈椎病的。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丝毫不敢分心,手指稳稳地拿着银针,找准穴位,快速刺入。

“酸胀感是不是传到肩膀了?”陈砚之轻声问病人。这是他跟着刘老先生学的“得气”感觉,只有针感传到病痛部位,才能起到好的疗效。

病人点点头,脸上露出舒服的表情:“是啊,陈医生,您这针法真厉害,比我在医院扎的舒服多了。”

陈砚之笑了笑,继续捻针。他想起第一次给病人扎针时,手抖得厉害,半天不敢刺下去,还是祖父在一旁鼓励他:“别怕,找准穴位,果断一点,病人才能少受罪。”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针法,这背后是无数次的练习和实践。

上午,那位治疗失眠的周先生又来了。他的精神好了很多,脸上带着笑容:“陈医生,我现在能睡七个小时了,我儿子也不反对我看中医了,还说要跟我一起来学学。”

陈砚之给周先生把了脉,脉象平和有力,像一条平稳流淌的河流。“恢复得很好,可以把药停了,平时用酸枣仁泡水喝就行。”他想起祖父说的,治疗失眠,三分靠药,七分靠养,“您还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别想太多烦心事。”

周先生走后,陈砚之打开电脑,继续整理那些老药方。他把整理好的药方发到了网上,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人留言咨询病情,还有人想来葆仁堂看病。“看来你的想法是对的。”祖父看着电脑屏幕,笑着说,“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

中午,天气格外闷热,一丝风都没有。陈砚之在药圃里给药材浇水,汗水湿透了他的白大褂,贴在身上黏糊糊的。祖母端来一碗绿豆汤,让他解暑。“这绿豆汤里加了些金银花,清热解暑的效果更好。”祖母笑着说,“你爷爷年轻的时候,夏天出诊,总爱带一壶绿豆汤,既能解渴,又能防暑。”

陈砚之喝着绿豆汤,甜甜的,凉凉的,瞬间驱散了不少暑气。他看着药圃里茁壮成长的药材,忽然觉得,自己就像这些药材,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在实践的风雨中,慢慢成长,慢慢成熟。

下午,来了一位想学中医的年轻人,是医学院的学生,对中医很感兴趣,但觉得中医太难学了。“陈医生,中医的理论太抽象了,什么阴阳五行,我总是搞不懂。”年轻人一脸困惑地说。

陈砚之想起自己刚学中医时的样子,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其实中医并不难,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他指着药圃里的向日葵说,“你看这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这就是‘向阳’,属阳;而那些喜阴的植物,比如半夏,总是生长在树荫下,这就是‘背阴’,属阴。阴阳其实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陈砚之又给他讲了些简单的中医常识,告诉他学习中医要循序渐进,多实践,多思考。“就像我爷爷说的,中医是‘悟’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年轻人走的时候,手里拿着陈砚之给他的一本《中医基础理论》,脸上带着收获的笑容。陈砚之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中医的传承,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文化,有热情,能为中医注入新的活力。

傍晚,夕阳西下,给天空染上了一层金色。陈砚之站在药圃里,看着那些在风中摇曳的药材,心里很平静。他知道,中医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用自己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葆仁堂的灯光亮了起来,温暖而明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巷子里的路,也照亮了中医传承的路。陈砚之知道,只要这盏灯还亮着,中医的智慧就会一直传承下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