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01章 针药并行,寸心寄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1章 针药并行,寸心寄诊

陈砚之背着药箱跨出院门时,林薇正蹲在石桌旁往针包里装银针,晨光顺着葡萄架的缝隙漏下来,在她发顶织了层金网。

“磨蹭啥呢?”她抬头瞪他一眼,“张奶奶家的孙子等着扎‘四缝’呢,去晚了孩子上学该迟到了。”

“来了来了!”陈砚之把药箱往肩上紧了紧,里面的瓷瓶叮当作响,“刚给竹鼠添了料,那几只崽总抢食,不看着点要打架。”他凑过去看她的针包,“带了‘三棱针’没?挑疳积得用这个,普通针太细。”

“早备着呢。”林薇拍了拍针包,“还带了爷爷配的消积散,针挑完了得给孩子敷上,比单扎针管用。”

两人踩着晨露往村西头走,路过李婆婆家时,老太太正坐在门口择菜,见他们背着药箱,直起腰喊:“小砚子,林丫头,去给张奶奶家娃瞧病啊?”

“是啊李婆婆,”陈砚之笑着应道,“您家小石头的胳膊好点没?昨天教他的‘曲池’穴按了没?”

“按了按了,”李婆婆笑得眼睛眯成缝,“那小子现在写作业写一会儿就站起来揉揉胳膊,说比以前舒坦多了。对了,你们晚上有空不?我蒸了南瓜糕,给你们留两块。”

“有空有空!”陈砚之嘴快,被林薇在背后悄悄掐了把,疼得他龇牙咧嘴。

张奶奶家的院门没关,刚到门口就听见孩子的哭闹声,跟猫爪子挠心似的。“哎哟你们可来了!”张奶奶从屋里迎出来,眼圈红红的,“这孩子从昨儿就喊肚子疼,饭也不吃,药也不喝,就知道哭。”

屋里的土炕上,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正蹬着腿哭,额头上全是汗。陈砚之放下药箱,蹲在炕边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不烧,估计是疳积,最近是不是总爱吃零食?”

“可不是嘛,”张奶奶叹着气,“他爹妈从城里带回来的饼干糖果,天天揣兜里吃,正经饭一口不动。”

林薇已经打开针包,拿出三棱针在火上燎了燎:“小石头,别怕,就像被蚊子叮一下,挑完了就不疼了。”

孩子哭得更凶了,往炕角缩:“我不扎针!要吃饼干!”

“扎完针给你买橘子味的冰棍,比饼干甜。”陈砚之从兜里摸出颗水果糖,在孩子眼前晃了晃,“听话,吃完糖就不疼了。”

孩子被糖吸引,哭声小了点。林薇趁机捏住他的手指,陈砚之飞快地用三棱针在“四缝”穴上点了下,挤出几滴淡黄色的黏液。“你看,这些就是积在肚子里的脏东西,出来了就舒服了。”

孩子愣愣地看着指尖,忘了哭。林薇赶紧拿出消积散,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穴位上,再用纱布缠好:“好了,过会儿就能下地跑了。”

“真的?”孩子吸着鼻子问。

“比真金还真,”陈砚之把糖塞给他,“我小时候也扎过,扎完能吃两大碗饭。”

张奶奶在一旁看得直抹眼泪:“这要是去镇上医院,还得抽血化验,哪有这么方便。”她转身从柜里摸出几个鸡蛋,往陈砚之兜里塞,“拿着拿着,自家鸡下的,补补。”

“张奶奶您这是干啥!”陈砚之往外推,“我们学这个就是为了给村里人方便,哪能要东西。”

“拿着吧,”林薇笑着接过鸡蛋,“回头给您孙子换冰棍吃。”

从张奶奶家出来,太阳已经升高了。路过王婶家时,她正在院里晒辣椒,见他们过来,直招手:“小砚子,帮我看看你叔呗?他昨儿喝酒摔了下,现在脖子转不动。”

陈砚之跟着进了屋,王婶的丈夫正歪在椅子上哼哼,脖子僵得跟木头似的。“摔着哪了?”陈砚之伸手想扶他,被林薇拦住。

“先别碰,”林薇仔细看了看他的脖子,“估计是落枕带点错位,先扎‘天柱’‘风池’松松筋,再慢慢转。”

陈砚之点头,拿出银针在“风池”穴上扎了两针,轻轻捻转:“叔,酸不酸?”

“酸!酸得厉害!”王婶丈夫龇牙咧嘴地说。

“酸就对了,”林薇在旁边说,“这是气通了,等会儿拔了针,让小砚子给你揉揉,保管能转头。”她转身对王婶说,“家里有艾叶不?煮点水让叔泡泡脖子,比贴膏药管用。”

“有有有!”王婶赶紧去厨房找艾叶。

拔了针,陈砚之在王婶丈夫脖子上轻轻推拿,林薇在一旁指导:“左边轻点,他刚才说左边疼得厉害……对,就这力度,像揉面团似的,别太使劲。”

没一会儿,王婶丈夫就能慢慢转头了,惊喜地说:“真不疼了!比镇上的推拿师傅还厉害!”

“这是针药并用的好处,”陈砚之擦了擦手,“针能通筋,药能活血,俩搁一块儿才管用。”

王婶端着煮好的艾叶水出来,非要留他们吃饭:“中午包饺子,韭菜鸡蛋馅的,你们肯定爱吃。”

“不了王婶,”林薇看了看日头,“还得去李婆婆家,说好教小石头认穴位呢。”

往李婆婆家走的路上,陈砚之忽然笑了:“你发现没?咱现在跟爷爷似的,走哪儿都有人喊看病。”

“那是因为咱能帮上忙,”林薇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爷爷说,针药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条都走不远。”她忽然想起什么,“下午去看看老马婶子呗?上次她胳膊好点了,再巩固扎几针。”

“行啊,”陈砚之点头,“顺便问问她鞋垫绣完没,我还等着跟你去河边比水漂石呢。”

“谁跟你比,”林薇的脸有点热,“下午得练‘温针灸’,爷爷说我手法还太生。”

“我陪你练啊,”陈砚之凑近她,“你扎我,我扎你,互相找感觉。”

“才不要,”林薇笑着推开他,“你下手没轻没重,上次扎‘足三里’,疼得我好几天不敢碰。”

“那不是没掌握好力道嘛,”陈砚之挠挠头,“现在不一样了,我会运气了,保证比棉花还轻。”

两人的笑声在村道上飘着,混着晒辣椒的辛辣香和艾叶的清苦,像一碗熬得正好的药汤,苦里带着甜,暖得人心窝子发颤。陈砚之看着林薇被阳光照亮的侧脸,忽然觉得,这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日子,比任何时候都踏实——手里有针,身边有人,心里有暖,这大概就是爷爷说的,医者最该有的样子。